真實的財富/淘晶

  • 2003-07-20
面對現今外界利慾薰心的風氣,常會難以抉擇。畢竟生活不僅為求得心靈上的滿足,即使在整飾虛華,若不矯情,亦是追求的目標。 慾壑的難填及不斷推陳出新的各類商品,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皆禁不住而嘗鮮。相對的,金錢之開銷自是一筆天文數字。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入不敷出。處於志學階段的學生,金錢補給源自於勞心勞力的父母。任由揮霍,是不配資格的。 「金玉其外,敗絮其內」。整日追求、浸淫於繁華的事物之中,精神上也為得到更寬裕的滿足感,逐漸墮落頹靡,真是一大損傷。真實能夠賦予心神知足的,不是憑藉偽裝外在,享受榮慕的,而是愛、同情、知識、友情…… 我所認為最尊貴真實的財富,是愛、同情、知識、友情。環境相扣著,促使內在的昇華。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愛是美德的種子。」因為如此,少了冷酷無情取而代之的是熱情,才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同情」是建立彼此情誼的橋樑。適時伸出援手,更拉近距離。子曰:「獨學無反,則孤陋而寡聞,」之間言語談吐,對於初定的友誼加溫不少「因為更深入瞭解雙方」,朋友使我們更樂觀。 當然缺乏知識,形若文盲。如今具備滿腹經綸生存的文憑社會,多方面吸納,有益於將來的馳騁。 坐擁豪宅、名車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但也得經過努力賺取,才可購置。弘一法師居庵食蔬,生活既清淡又樸素,可是心靈上卻極富裕,將不起眼的菜服,甚至粉破的草席,視為高級貨,可見不是依憑錢財才能達到飽足。相傳,耶穌下凡到人間視察,順道募款,一位富商耳聞,想讓耶穌見識自己的財富。不一會兒,手中提著幾袋錢幣置於耶穌跟前,一副炫耀的態度。此時,一個佝僂身影的老婦人,小心翼翼想奉獻,手中握著區區幾毛錢,婦人也自慚形穢,將其投入箱中後,便匆匆離去。 富商喝住婦人,嘲諷她竟然就這點金額。受盡委屈,她羞得不敢吭聲。此時耶穌說話了:「今天富商所施捨的不過是他財富的少許;然而老婦人卻是將一切僅有之財富施奉,充滿了愛心,這並非富裕與貧窮之差異,而是願意付出,所帶來財富的多寡不能以數量衡量。 古之騷人思士,所追求的往往不是升官求富。拼命的在外奔波,捨棄一切名利無非是求理想之實現。而那種人窮心不窮的心,也造就成功。周敦頤愛蓮一文中說:「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能夠肯定的是,表相的虛榮不是心靈的食糧。 「真實」財富,是積沙成塔所架構的,肯知足常樂。花花世界中,眼中、耳聞皆是惑人的物裕,貪取之心益甚。不如轉換心境,出汙泥而不染,尋找能累積財富、致富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