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人與社會的造就/黃偉民

  • 2003-07-24
近年來由於我們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遷,加上多元文化的互相激盪,各種價值觀及行為規範出現了轉型期,不只使成長中下一代的人格薰陶作用,失去了文化中應有的穩定性、連續性與統整性,同時更使一般人失去了一定生活方向與遵循的價值原則。這一代的人們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所呈現的特徵是熱情冷卻了、興趣淡薄了、理想也破滅了,同時懷疑人生的價值,不敢面對自己,也不敢去作抉擇、更不敢去執著。上焉者則汲汲於追求政界、商界或螢光幕中的名利地位,下焉者則沈迷於狗仔、偷窺情色、酗酒吸毒、飆車、尋歡問柳或下賭簽注,來填補生命的空虛與迷惘。於是在徬徨迷惘中,人人心中被深刻的焦慮、不安及罪惡感所浸透,致使價值標準龐雜紛歧,行為規範發生失調與脫序的現象,導致物慾橫流,私利是尚,於是形成了現代文明的病態與癱瘓。因此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克服這種文明的病態,讓每一個人找到生命的定位與方向,活出人的意義與價值,並導引文明的提昇與進步,以重建社會的價值與秩序,乃是今日社會最值得深思和探討的課題。因此為了從人的造就進而達成社會的造就,至少應包括以下三部分。一、生命中的全人發展。二、掌握生命選擇的自由。三、確立並完成生命的理想。分別就以上三部分加以闡述: 一、 生命中的全人發展 人生最高明的投資策略,莫過於在身體、心智、精神、待人處事及社會關懷各方面作全面性的發展。這種全面性個人修養、人際關係與關注社會整體利益和進步,乃是所謂全人發展之理念。其目的乃在教人成「人」。而此「人」之涵意,誠如我國儒者張載先生所稱:「為天地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理想人格。此一人格不但不會以擁有物質及權利而表現貪婪、自私、侵略之行為,相反的其具有理性及崇高等人生理想,他能以意志支配其行為,能以道德控制其行為,並具有民胞物與之胸懷及繼往開來之歷史使命感。 在今日物質文明氾濫、現實主義猖獗的社會中,這種全人發展的理想正與中庸古書所稱的:「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頗能相互啟發與印證。這段文字闡明成熟的生命及奠基於一個真正道德及美善的心靈傾向之上,它正視生命的問題,引發人生的理想,感受生命的希望與信心。同時又在與他人生命的互動中,由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使內在的自我成長與外在的社會關懷相互整合,進而提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使人從侷限中邁向永恆,開創雄健渾合的生命內涵。 二、掌握生命選擇的自由 生命最可貴的價值,乃在於擁有選擇的自由,人類之所以有尊嚴,乃在於人有自由抉擇的權利,可以對於現實環境積極回應,為生命負責,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機會,做一個真正操之在我的人。許多存在哲學家的性靈與主張,都在肯定人有自由抉擇的權利,人可以對現實環境積極回應,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機會,以發展人類的文明,同時利用客觀文化來促進主觀個人的充分發展,進而透過個人的獨立思考、感受、判斷與抉擇來創造新文化,使客觀的因素因此更加充實豐富。 但是在現代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中,「市場人格」的充斥於其中,人們用對待商品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一個人放棄了主動參與和自發性思考的權利,失去獨特自我發展的機會。為了安全,每個人都緊緊貼附著群體,不論思想、感情和行動上都試圖迎合大眾,因此乃有彩券等的瘋迷。然而每個人雖然試圖與他人接近,生命內在根本上都仍是孤獨而徬徨無依。 為解決文明錯誤主導及市場人格氾濫而形成的問題,最重要的途徑乃是尊重並建立每一個個體的主體性,以教育不斷拓展人的胸襟,消除人為的偏見與束縛,培養人真正自由無礙的心靈。唯有在這種主體性教育功能的發揮,人才得以認識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進而能夠以自由而有意識的抉擇與行動,主導新文明的方向,為人類社會的出路與重建,帶來希望與光明的遠景。 三、確立並完成生命的理想 發掘人生終極目標,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的作為,實為破除人們心中迷惘、徬徨,促進圓滿人生之重要作為。因為一個人要過有意義的生活,覺得生命充實,這與個人自己是否有值得奉獻的理想價值十分有關,我們若投注於某些價值理想,為該價值理想每日奉獻,生命自然充實而有方向,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也會在每個人不斷自我實現及體會生命投入的「高峰經驗」中成就。 只要一個一旦確立自我理想,生命因之有了方向,必促使他全心傾注於理想的達成,生命的潛能與創造力也必在全力以赴的行動中激發出來。因此心理學家佛洛姆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造求一種願意終身奉獻心力的理想,由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如何運用理智、感覺和想像力,有效地掌握問題,修正行為,過一個建設性的生活」。 然而,現代人受物質文明的影響,往往迷失於金錢及名利的追逐之中,以致變得愈來愈理智、庸俗,不再具有原始的熱情與理想。因此在現今社會中能擁有理想似已不多,能為理想獻身,更為難得。當人們不再擁有追求理想的熱忱,失去了全力以赴的衝勁,連帶的,人們也失去了生命自我實現的滿足與喜悅,更失去了生活中的方向與智慧。人將隨波逐流,而擁有的只是一個漂泊、脆弱的生命。因此,唯有一個人能面對自我,向生命中內在的特質與渴望作出回應,確立自我的理想,並使自己很努力去完成該理想,人才能在信心與定力中,發為源源不絕的力量,並開創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達到圓滿的人生。 結語 今天我們面對著時代的衝擊與轉換,作為一個現代人,面對的是人世間排山倒海的衝擊,也面對著生命各種調適與整合的問題。如果沒有充分所有效的造就自己,建立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涵與本質,將很容易迷失於現代社會的現實潮流與金錢物慾盲目追求之中。因此一個人能夠揭開生命的迷惘與問號,在身體、心智、精神、待人處事及社會關懷各方面作全面性的發展,他才有能力迎向紛擾、多變、而複雜的社會。再則,一個人能從建立個體的主體性,發揮操之在我的力量,從價值的肯定、理性的反思中掌握生命選擇的自由,對現實環境積極回應,為生命負責,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現代人需要潛心於生命最真切真實之處,發掘人生終極目標,勇往直前,堅持到底,在主體性的生命中超越、創造,發揮生命之力。 唯有在本質化的現代人重建與造就中,一個人才能以此生命成熟穩健的造就之功,成就一個日新又新的自我。並以此豐富圓融的人格,投入於我們的社會中,力挽社會文明弊病之狂瀾,成為刷新時代秩序,重建社會文明的主導。因此從人的造就開始,一直到社會的重建與文明的改造,得以一脈相連。同時社會的造就,更有助於回饋人的造就,如此相依循環,綿綿不絕,最後整個文明將在不斷造就中邁向更康莊瑰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