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衛生/蓉子

  • 2003-08-17
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的健全發展,和他們從小與父母建立的親子關係非常密切。做父母的,如何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發展有幾個原則可以參考。  什麼叫做「心理衛生」? 所謂「心理衛生」就是心理健康的意思。「健康」,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不祇是指一個人沒有病而已,更要在身體、心理及社會適應各方面都在良好狀況之下,使一個人覺得很舒適。依照這個定義,心理衛生應該是一個人的情緒、行為、認知、社會關係等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狀況,而使他覺得舒適。因此,促進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衛生,不祇是對心理疾病要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更要在疾病產生之前即促進其心理適應的能力,以避免疾病之發生。如果以公共衛生的術語來說,它就是所謂的「第一次預防」,如果以一般話來說,就是「醫未病病」的意思。 那麼,健全的情緒、行為、認知、社會人際關係等心理機能又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必須對它們的來源及影響因素有基本的瞭解,才能談如何促進它們的正常發展。但是談到這許多純理論的事情,連許多專家學者們都還在爭論不休,因此我不打算在此詳述,祇要很簡單的提出學者們同意的看法,即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的健全發展,和他們從小建立的親子關係、學校影響、以及智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對於學校影響和智能發展我們已寫過幾次加以討論,這次主要討論促進親子關係發展有關的事。  高等動物特有的親子關係 高等動物,譬如哺乳類,和低等動物之間有一項很明顯的差異,就是初生的動物要經過一段由成長的動物哺育,才能達到成熟階段。靈長類,我們人類,由出生到能獨立生活完全成長這段期間特別長,幾達人類壽命的三分一,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培養了很特殊的親子關係,並進而造成特有的人類行為,累積起來而成為文化。 初生的嬰兒僅具備極少數的能力,須依賴父母妥善的照顧才能生存,當他餓了,父母來餵飽他,當他尿濕了,父母來換取尿布,當他不舒服、哭了,有父母來照顧他替他解決困難。這時常出現的雙手、臉孔、乳房,總是及時地解決了小嬰兒的不舒適而帶給愉快和安適,這些經驗使他建立起對這個世界最基本的最完全的信任關係,他必須百分之百的信任父母,依賴父母,以父母做他的基地,以這種無條件的信任關係做為他將來發展自己和外界關係的基礎。 嬰兒早期,這種親子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在他能力有限的小腦袋裡實在分不清那雙手那臉孔是屬於另一個人的。當他到了四、五個月以後,他才慢慢地有能力發現自己在飢餓、濕等不舒服出現時,那雙手那個面孔並不是每次都立刻出現而且帶來舒適,因此,他慢慢體會出自己和母親並不是一體,並不是同一個人,而是獨立的兩個個體,但是,他仍然把完全、信任、舒適寄託在父母的身上。  父母是避風港亦是領航員 孩子慢慢成長,會走了,會拿了,瞭解的事情也慢慢增加了,他開始注意到自己也有控制一些事情的能力,譬如把拿住東西的手放開,東西會跌下去發出聲音,把大便排泄在地上媽媽會生氣等等。他的能力愈來愈大,能做的事情愈多,在這個世界能做的「實驗」也愈多。可是這些實驗並不是每一件都能博得父母的歡心,譬如把碗丟下去打破了,把櫥子裡的東西拉出來玩弄壞了等等,都可能引起他心所繫的父母變了臉色,甚至處罰而帶來身體、心理的不適,使得他慢慢學會看父母的臉色,瞭解父母的好惡,為了博得父母的歡心給自己的身心帶來舒適,他逐漸的學會遵循父母所定的規矩,把父母的價值標準、父母的好惡、父母的習慣都變成自己的了。這!就是兒童的道德發展的最原始步驟。 孩子從二、三歲開始,他們不祇逐漸分清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個體,而且「自我中心」愈來愈清楚,自己的主意愈來愈多,當自己的主意行不通時,譬如一個二歲的孩子想把玩壞的玩具拼不回去而生氣,或自己的主意和別人的主意衝突而不能實現,不能滿足時,譬如和別人的小孩搶玩具搶不到而哭,他立刻會因為回到父母的身邊而得到安慰,換句話說,父母是他們覺得安全的基地,他以這個基地為出發點,向四周探險,向四周建立新的關心,當他受到挫折時,回到基地,獲得安慰,獲得整理之後,又再出發,再嘗試,就是由這種不斷嘗試,他學到了許多東西,也學到和其他人建立關係的技巧,而逐步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成為社會人。 「代溝」何所指? 孩子繼續成長,他由學校、社會學到的事情愈來愈多,這些新學到的事情之中,有些和原來由父母處學來的並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到了青少年時期,是人在完全成人之前最後衝刺的時期。他要把過去從家庭、學校、社區裡所學到的綜合起來,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哺育他十幾年的父母,難免有些依依不捨,或多或少的用明或暗的方法不承認子女已長大。因此,一方要強調獨立與成長,另一方卻不願意要他立刻離去,產生了所謂「代溝」的問題。 所謂「代溝」,是指親子兩代之間存在某些不一致之處,因為著眼點不同,有的學者拚命強調代溝的存在,而另一些學者則努力否認它的存在。比較他們爭論所持的證據時,可以發現這兩派學者們爭的並不是同一回事。如果去測量兩代之間的道德思想、該不該遵守法律、家庭的觀念、對政治的看法等事項時,所得結果顯示,大部份的家庭、親子兩代之間的價值觀念和看法十分一致,因此可以說沒有代溝存在。可是如果調查的是青少年的衣服型式、頭髮該多長、可不可以跳舞、晚上幾點回家等日常生活的細節時,則發現有不少青少年的看法和他們的父母差異極大,從這個角度來看,代溝當然是存在的了。 綜合起來說:雖然青少年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想法和父母不完全相同,但是他們對道德、法律、社會價值等的價值判斷是十分一致的,如果以孔子:「大德不踰距,小德出入可也」的標準來看,代溝問題即使存在,也不是嚴重的問題。青少年大都可以通過這些考驗而成為獨立自主、對自己有信心、人際關係良好、情緒穩定的心理健康的成人。 促進親子關係發展的原則 對前面所說的親子關係和子女的人格成長的密切關係有初步體認之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的提出促進親子關係發展的一些原則: 1、 瞭解你的孩子:做父母的要瞭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自己的附屬品,不是完成自己未竟願望的工具。更要瞭解兒童之間有極大的個別差異,因此要對自己孩子的智能、身體狀況及氣質特徵等有明確的瞭解,才能因材施教。 2、 自己的期待和孩子的能力要相配合:兒童的許多特徵,如氣質和智能,都是和先天的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後天要加以改變的機會大不,而每個父母,從懷孕開始,就對子女的外貌、智能、個性等有所期待,如果生下的孩子和本來期待的相去很遠,則可能對子女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影響心理衛生。做父母的應該在瞭解子女的特徵之後,也要瞭解這些特徵是否和自己的期待相符合,若差距極大,則要設法調整自己的期待,使與子女的特徵相配,以促進其心理的健全發展。 3、 愛你的孩子:你瞭解孩子,知道他需要的是什麼,因此,你要把自己愛他的感受表達出來,讓他知道父母愛他。尤其是青少年,不要以為他長大了,要獨立了,就不需要愛,你仍然要讓他瞭解你愛他。當孩子受挫折的時候,知道你愛他就是最有力的安慰,就是使他跌倒了爬起來的力量泉源。即使他犯錯了,你也要讓他知道,雖然你不喜歡他犯錯,但是你仍然愛他關心他,因為這可能使他不再犯錯的最強力量。 4、 管教你的孩子:你已經瞭解你的孩子,那麼你要以愛為出發點來管教你的孩子,使你的孩子的言行舉動切合社會規範。因為有愛做基礎,你才不會在管教孩子時摻雜了自己不必要的情緒反應,才能 澈底執行一致的管教態度,才不會使孩子變成自己的出氣筒,才能適當的管教孩子。 5、 和你的孩子溝通:這是一個強調溝通的時代,溝通不祇使你們親子間瞭解對方,更使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學會以非武力的方法解決問題。 6、 自己是好榜樣:自己的言行、待人接物、人生觀、價值系統,都是孩子崇拜、模仿、學習、認同的對象,因此萬不可說:「我就是因為這樣吃一輩子虧,但我年紀大了不容易改,所以希望你不要學!」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不要重蹈覆轍,那麼你就要下定決心從自己改起,使自己成為好榜樣。 7、 給孩子和諧的家庭:許多研究都證明婚姻不和諧,公開和私底下的爭執,都會大大的影響子女的情緒和行為發展,因此,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使他在和諧的氣氛裡成長,是促進孩子心理衛生所必不可少的。 如果能將這些原則適當運用,孩子在各個不同的成長時期,必能得到足夠的信心和安全感,培養適度的自動、自立、獨立的自我,而且有合適的道德社會意識及足夠的社交技巧,成為心理衛生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