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快樂的現代人/石隱

  • 2003-09-05
近年來每位關心生活的人,都可感到環境的新與變,新的發明上市,新的資訊流動,新的政策公佈,每一個新都牽動了我們面臨十字路口的徬徨;如何在這些變中,掌握先機,贏得未來。 一、創造英雄時代 首先最令人鼓舞的是一股自由化的趨勢;新的以往被排斥的,或被壟斷的,如今相繼被接納,被開放,使現在的社會有更多的空間,供我們發揮。自由化也帶來了國際化,有更多的外國企業,開始對台灣產生興趣,認為這是一塊生機蓬勃的土地,當他們紛紛跨海而來,為我們造就了許多希望,但也形成了更大的競爭與壓力。外在變化,是國人面臨挑戰與淘汰的危機,然英雄因勢而生,當前也正是一展長才、創造自我的最佳契機。 二、有更多選擇的時代 自由的風氣與婚後的機會,增加了我們對「選擇權利」的感受。開始改變了隨遇而安的心境,相信選擇即是超越環境限制的力量。然而面臨四處的機會,也更感到四處的限制,因為機會必有其構成之條件,而這些條件可為助力,亦能為阻力,端賴個人與之契合而定,「混沌被鑿七竅而死」,在這充滿機會的環境中,我們更須給自己充份的時間與空間,探索自我,了解自我,目不暇給,照單全收的做法,最後掌握的可能是一堆無法下嚥的燙手山芋。 三、需要更多努力的時代 不管有再大的變化,與再多的機會,努力仍然是成功的秘訣。從前的人奉獻出自己的大部份的人生,辛苦耕耘,專心投入一份工作,從事一項職業,而處於這多變性與多元性的環境中,能夠從一而終的機會,可能愈來愈少,經濟與社會大幅變遷,使得許多行業的興起與式微逐漸加快,為求適應未來的發展,現代人同樣地付出大部份的人生,但卻要加倍的辛苦耕耘,培養自我成為擁有多化能力的個體,因此第二專長的成立,將成為生涯發展的重點,而第二專長的開拓,更是達到自我突破的途徑。 四、走出個人象牙塔的時代 懸樑刺股,埋頭苦幹的精神,換來的或許只是人家的感動與同情;憑藉一己之力,閉門造車的做法,已不夠應付快速成長的環境。良好的人際關係,在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將更為突顯,一個親和而可愛的人,總是比別人更容易得到助力,善於利用社會資源的人,也會有較多的機會。個人英雄主義所帶來的悲劇性色彩,將會愈來愈濃厚。 五、生涯整合的時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社會早離我們遠去,「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的定義也將重新釋義,生涯中的三個角色,學習者、工作者、休閒者,不再是分別獨立,而是相互契合的共鳴曲。將「工作」涵泳於樂趣之中,並隨時把握學習與充實的機會;視「學習」不僅為一種投資,而只寄望日後的報酬,「學習」本身即富有斗富的收穫與享受的內容;而在「休閒」中也能體驗新的生活經驗,尋找工作的靈感,通往自我實現的最終目標。因而工作不再是為了賺取生計的重擔,學習不再侷限於學校的窄門,休閒也不只是為了紓解壓力的狂歡。工作之興趣化,學習之社會化,休閒之意義化是推動個人生涯整合發展的力量。 六、個人與隱境之間 資訊的流通,可帶來更好的交流,也引起更多的紊亂;機會的開放,可帶來更多的選擇,也引起更多的困惑。在這交流、紊亂,選擇與困惑之際,每一個人都想知道一個答案:我能得到什麼?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有一以下的對話: 愛麗絲:「我到底要選擇那一條路呢?」 貓:「你要去那裡?」 愛麗絲:「我也不知道!」 貓:「那你隨便走那一條路,又有什麼不同呢?」 許多人在這五光十色、繽紛燦爛的世界中,不斷地去汲取,去尋覓,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要找的答案應該在外邊,而不相信自己內在的智慧與潛力,正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於是在我們追累了,找煩了,也不允許自己稍做停留,回到內在的世界中誠懇地問自己一聲:「你要什麼?」 記得禪宗裡有一公案,大意是如此: 禪師問求道者:「你來做什麼?」 出道者回答:「我是來找佛法的。」 禪師說:「回去吧!我這裡什麼也沒有,你自己有寶藏而不做,離家這麼遠跑來幹嘛?」 求道者困惑的問:「我那裡有寶藏呢?」 「現在正在問我的這一個人,就是你的寶藏,它萬事皆足,你何必還要向外尋找呢?」 七、命運與機緣之際 往往在生涯中,我們會訂一些目標,而付諸於努力與期待,但是我們更常常失望地談到理想與實際之間總有一段鴻溝,有人歸因於命,有之稱之為緣,在這緣與命交會之際,令我們感到無奈與惶恐。相同的感受,係是老祖宗們面對大自然時的情緒,萬分敬畏的後邊是極大的害怕與不安,然而也是這些害怕與不安,激發了老祖宗的意志,千年來不斷地想改變環境,控制環境,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於是電燈發明了,地球變小了,人類也快成為萬能了。但是無論我們怎麼努力去改造,宇宙環境中似乎仍有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使我們不能克服,老祖宗們在百思不解的困惑中,竟也悟出了生命之道,使子子孫孫們能開朗與堅定地面對生活的挑戰。有人說:「福今禍所侍,禍今福所侍」,似乎福與禍之間的分野竟是如此的細微,全在一念之間。禪宗亦有「幡動,心動」之說,似乎在提醒我們一切的意念,卻是在自我的主觀心境中所造成的。有了這些領悟,也讓我們體會到,也許在生涯中我們不能決定結果是什麼,但我們可以決定用什麼心境與態度去面對這些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