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教育方式/張惠雲

  • 2003-12-25
在春秋戰國前讀書是有錢人的專權,在古代只有「有錢人」和官爵世家才能接受教育,但自從孔丘先生將教育傳至民間,因此民間的讀書風氣才能有所擴展,也因為科舉制度的實行,不管從前或是現在大家都清楚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說明了刻板的學習態度,不禁令人想想讀書固然好但適得其法嗎?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的特質不同,在台灣這種僵硬化的填鴨式教育真正學習到知識能有幾分,或許有人天生就是讀書的料也能是後天學習來的,但有個問題你注意到了嗎?為什麼讀書被大眾侷限在升學裡,為什麼讀書是為了分數而讀,為什麼讀書的好壞是評定在課業上,難不成人品的好壞也是看分數來評定的嗎?時代在進步但有些觀念依然在人們的心裡根深蒂固,或許天下父母心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可以飛黃騰達、享受榮華,不斷的要求分數卻忽略了人品的塑造,成績好不代表是人品好,當父母眼前只有分數時那個小孩一定會深受影響,到最後的結果總往往出乎人意料之外。 或許父母會講:只要你功課好以後就會過的非常好,所以只要用功讀書不要做其他的雜事,你只要會讀書就好了。這幾些話是否耳熟能詳呢!各位在學的莘莘學子肯定不陌生吧!但是這幾句話卻害慘了許多人,清楚的人都知道教育不是有書讀就行,融會貫通講求實做才是重要的,可是很多的父母卻將讀書設在學校的教科書裡,知識本身就是博大而精深、廣而無盡,但是多少的青春和年華就浪費在那填鴨式的教育裡。十二歲以前是記憶的黃金時期,但多少小學生都將精華的時間放在那些基本的知識裡,照理來說本來就是先廣學在專精,十二歲前的記憶體就像海綿體一樣可以不止息的吸收,但是現在亂七八糟的教改早就害慘了這些小小的國家幼苗,假如教育部不斷的更改學習領域學生也要不斷的跟進,在這種反覆無常的情況下到最後的結果,有可能是一事無成。 然而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小孩總是最好的,除了某些特別的原因會有例外,在一般情形下都一樣,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是否值得令人深思。 有些人或許是父母眼中最乖的小孩,但是本身所謂的行為和作為都和「好」扯不上關係,難怪現在的父母大多都被眼前之假象所矇蔽,這就是所謂的「作做」吧!我所知道的案例是:在家中她是人人稱羨的乖小孩,功課不錯、又有禮貌,但在學校或是外面卻是不折不扣的女流氓加太妹,這反應出什麼?是本身的因素還是「不小心學壞的」,是環境影響還是父母的教育是有問題的,難道只需要金玉其外但其內卻只是敗絮一團,是時代進步不得不實行的教育趨勢嗎? 你是否曾聽過很多父母當聽說小孩犯了錯大多都一臉不可置信,總是認為自己的乖小孩怎麼可能做出一些「別人小孩」才會做的事,但天下的父母都是一般的,以客觀的角度看也許別人的危言聳聽是真的,但在街頭巷尾流傳後事情的原貌已變成加油添醋後的新產物,可是大多父母有真正了解小孩子心裡在想些什麼嘛?真正了解孩子們的性情嘛! 也許當你得意洋洋的自喜著自己教出了一位好孩子,可是結果通常都存著未知的變化,跟上述是同個案例:在家裡的乖小孩是學校的太妹,父母眼中的好成績全是她打的,複製後的成績單是滿足父母的虛榮心,沒想到是父母印象中的乖巧聽話並且成績非凡的她卻是放牛班的,是錯覺還是有問題,明眼人都清楚,被蒙蔽的或許只有那些喜歡聽謊言的人吧!那父母有沒有錯,我可以包證絕對脫不了干係,果然皮亞傑所發明的心理發展理論是在此時是有效的,五歲前是奠定小孩子的基本人格,環境的影響卻是動搖本性的外力因素,兩者都有可能是人走上歧途,唯一清楚明瞭的是父母絕對會是最大的影響者,有人說:金玉其外是父母鍍的,敗絮其中卻是自己所生成的,父母也只是栽培的園丁到最後所有的成果是自己要負大半的責任,父母可以幫忙的是監督和規勸,是好是壞全都由不得別人決定,可以的是自己給自己的自制能力。 在現代社會的變遷下,人性以不復從前的單純和簡明,越聰明的人或許犯的錯就越嚴重,社會上本來就有諸如此類的案件和新聞,在平常人眼中的好人卻是在外無惡不作的大壞蛋,這說明了一件事:眼睛所看見的不一定是真的,可說是路遙知馬力但日久一定見人心……。 有時細心觀察可以發現很多事實在身邊輕而易見,只是有人視而不見,只聞你是否留心注意,人的虛偽就像是彩虹,別忘了再美麗的彩虹,也是水配合著陽光折射所形成的假象,換句話來說鍍金的外表就像是美麗的幻影,一樣華而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