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張惠雲

  • 2003-12-27
 不管從前或現在大家都清楚一句名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說明了刻板的學習態度,也形成讀書是走向未來的唯———條路,但看見許許多多因為有了高學歷而做出令人憎恨的行為,沒有了自我的思想是否會如此,不禁會想想讀書的用意真的是促使高科技犯罪的推手嗎? 有人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的特質都有些許的不同,在台灣或許盛行著那僵硬化的填鴨式教育,然而真正吸收的知識能有幾分,或許有人天生就是讀書的料,也或許是因後天學習而來,但這個問題或許被大家漠視了許久,為什麼讀書、看書、考試,是被大眾侷限在升學裡,為什麼讀書是為了分數而讀,為什麼人品的好壞是評定在課業上,難不成人品的好壞是由分數來評定的嗎?看看四周,眼前時代的巨輪不斷的在推進、在進步,但有些不符合實事的觀念依然在人們心裡根深蒂固,問天下各位父母心,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可以飛黃騰達、享受榮華,在互相比較還有虛榮心下,不斷的要求分數卻忽略了人品的塑造,你覺得成績好是代表人品好嗎?當父母眼前只有自己的想法時,另一個痛苦也漸漸的滋長,當心靈真正成熟時,後悔沒主見,後悔虛度了年少,那生活是漫長的,不斷做著別人的期望,是失、是得,到最後的結果總往往出乎人意料之外。 有天終於鼓起了勇氣問出口,或許父母會講:只要你功課好以後就會過的非常好,所以只要用功讀書不要做其他的雜事,你只要會讀書就好了::。這些話是否都耳熟能詳呢!各位在學的莘莘學子肯定不陌生吧!但是這幾句話卻害慘了某些人。清楚的人都知道讀書不是有書讀就行,融會貫通講求實做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很多人卻將讀書設在學校的教科書裡,知識本身就是博大而精深、廣而無盡,但是有些人不斷的被逼迫將自己多少的青春和年華就投注在那填鴨式的教育裡,一生都依著別人的期望選路,或許在三十、四十歲了才發現自己的喜好,想轉型是一件大工程。將精華的時間放在那些基本的知識裡。有了基礎有了基石卻還是不能選擇,這樣的無奈卻是那些眾人的期望所加注的。 然而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小孩總是最好的,因為最好總是設想周到呵護至盡,從人生的路上忘眼一看前方的路早就被舖設成平緩而順暢的大路了,少了奮鬥少了努力這種路就像是別人所穿的衣服,好像不太合適自己。 有人說有夢最美希望無窮,活著沒目標像是行屍走肉是如此的痛苦,又有人說隨遇而安,上天自有安排,兩者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每天平鋪直敘的過完枯燥的不變的日子,這種沒重心的日子總是像少了某些東西,或許當學生的中心是課本,但有了不一樣的活動或比賽都是一種期待,或許未來太遠,伸手一摸才發覺是如此的遙不可及,對於那朦朧的前程只有不安全感,目標太遠感覺也十分無助,但是計畫卻是目標的前趨,每個動作的完成都是一場精采的表演,或許你只是完成一件小事,一樣作業、一份工作::,總總的小事都是累積信心的要素,做越多活動會感覺向目標前進了越多步,至少人不像沒有目標、缺乏靈魂的物體,不知身在何處。 你想過你的目標嘛?可能太深奧了,有可能太遠了連想都不願想,感覺上多想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試問沒目的地的旅人下一站該去哪?隨意走真的有辦法找到下一站嘛?是在原地打轉還是漫無目標的走著,無論是誰總是會想有個目標,或許用了很多的時間摸索,但總找到那具有存在的使命,那使命或許不是多偉大但那是存在的認可,是自己想要的。 有時很多事實卻是在身邊輕而易見只是有人視而不見,只問你是否留心觀察,目標或像彩虹,突然的現身雖然短暫但卻美麗,那清楚的身影會因陽光漸漸散去,但它至少曾經浮現在腦海裡,是那樣的清晰、那樣的可辨,時間都過了那麼久但那片嫣紅依然在心中留有殘影,是它的曾經出現是不放棄的線引,是找尋的契機,只要清楚它曾經出現,抓住線索不放棄用不著氣餒,遲早有一天可以捕捉到它那悠然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