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與「晨鳥爭鳴」的歲月/陳國春

  • 2004-02-13

--懷念馬中創校副校長招北恩先生-

 一年前,母校馬中出版之十七期馬中青年,校友張亦農先生撰寫「談馬中校歌與作者魏鈞先生」大作一篇,緬懷師恩,絳帳風淒,文情並茂,令人同感良師難得,師恩永懷;而且讀魏先生校歌詞作,想見其為人,私衷無限景仰。文中有一段文字:「馬中創校於民國四十六年,草創之初是否有校歌,記憶中似乎沒有;因為個人於民國四十九年入學(馬祖初級中學第四屆)時,並無校歌可唱。,直到初二,學校來了一位老師魏鈞先生,由於他做詞:::那就是傳唱至今的馬中校歌。」在此,筆者必須說明的是,馬中草創之初,實有校歌,其詞曲作者是馬中創校副校長招北恩先生。
 馬祖(初級)中學係國立馬祖高級中學之前身,創立於民國四十六年,校址初設於現交通部觀光局馬祖風景管理處現址附近,與下方之原連江縣立介壽國校毗鄰,招收一班學生,採男女合班制,約五十餘人,一切因陋就簡,連一塊活動的小操場都沒有,看起來像幾戶久年未修的住家。第二年校舍落成即遷至現介壽國民中小學地址,篳路藍縷,備極艱辛。首任校長為當時馬祖防衛指揮部指揮官(後改制為馬祖防衛司令部,編階中將)兼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何俊中將兼任,招北恩先 生為首任副校長,遺大投艱,負實際學校校務之責,師生均直稱校長而不副。兼任校長何俊中將,則尊稱指揮官,每次巡視學校或主持重要慶典集會,學生齊聲歡呼「指揮官好!」
 馬中初創,我們前幾屆學生有幸生逢其時,在各鄉鎮公所及民眾服務站組成升學輔導小組,勸導父母兄長鼓勵逾齡失學或應屆小學畢業子弟升學之措施下,搭上升學的第一、二班列車,同學們都有一份榮譽心和幸運感。校歌誠為學校棈神的表徵,它闡明該校教育宗旨及對學生的期勉。筆者是民國四十七年入學,第二屆畢業,新生入學時,招校長曾親自教唱校歌,此後凡是升旗或重要集會慶典均齊聲合唱,曲調雄壯,歡暢昂揚。教唱時招校長並告訴我們歌詞曲調及得之戰地朝氣蓬勃,軍民一家,晨鳥爭鳴,氣象迥殊以及躲避空襲警報時之靈感,其中歌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唱三歎,三復斯言,尤其戰地隆隆炮聲之啟發。訓勉我們生於戰地,長於戰地,應無畏當前特殊環境,勇敢接受戰火洗禮,體認自己是戰地的一群幸運兒女,努力鍛鍊身體,進德修業,樂觀進取,迎向挑戰,以備將來服務桑梓,報效國家。這是馬中最早校歌的緣起,也是招校長對我們同學的殷切期許,他在任兩年,第一、二屆同學均曾唱過,兩年後離馬返台,校歌也隨著他的離職而消聲匿跡,直到畢業就再也沒唱過,也無新校歌可唱,當然畢業紀念冊也無校歌,甚感遺憾。
 招校長籍隸廣東,復旦大學畢業(見照片)。個子不高,年約五十餘,寫得一手漂亮的板書,平時重視書法教學,兩眼炯炯有神,一時望見覺得十分威嚴肅穆,可是當我們接近他時,又覺得多麼言詞嚴正,平易近人,真正是一位「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的慈祥愷悌長者,具有教育家的典型風範和人格特質,對我們品德學業,生活教育,甚為關心重視。他以校作家,與師生共作息,是我們的大家長。每天全體師生在升旗台前廣場集會時,他早已站在升旗台等待多時了。晚自習時間,四個同學共用一盞馬燈,他經常提盞馬燈巡視教室自習情形;就寢時間,又提著馬燈巡視寢室,噓寒問暖,日復一日,未有間斷。尤其離島學生初次離家,思家之情難免,而招校長對我們多所安慰照顧,儼然扮演著一個慈母的角色,充分發揮教育家的愛,是我們心理上最大的依靠。招校長除了負校務之責外,還兼教我們一年級英語課程,教學認真,要求嚴格,常常自製簡易教具,協助教學。他為了引起學生初次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記憶,將英文二十六個字母,配合簡易曲調教唱,我們唱得不亦樂乎之餘,二十六個字母也琅琅上口,全部記住了。此外,他又為了鼓勵我們專心向學,努力用功,特別週末假日開講七俠五義故事,備有網要,充分周詳,他講得精采,我們聽得過癮,全場鴉雀無聲,個個聚精會神,比起專業說書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是我們一週最盼望、最亨受的時光,如此循循善誘,身教言教,經師人師的師長,自然對我們求學生活,待人接物,產生一定的影響,可惜只在任兩年,大概隨著指揮官何俊先生之調防共進退而離馬返台。育有一男二女,幼女留美。據稱返台後曾擔任省立嘉義女中英文教席,不久舉家赴美定居,失去聯絡。相信在同學心中早已刻下碑記,而在他人生旅程中,這段戰地教育工作經驗,想必也留給他最深刻、最有意義的回憶吧———天地有情,眷顧一老,今年應該是金孫滿堂,福壽雙全,九如以上高齡了。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緬懷師恩,雲山就是「雲台山」,江水就是「連江水」。謹以范文正公之贊詞,藉表對校長的崇教和懷念,誰曰不宜?
 校歌附註:
 1、作者招北恩先生為創校副校長,負實際校務之責。
 2、原作品已佚,招校長亦失去聯絡。曲調雄壯明朗,歡暢昂揚,第一、二屆同學每次聚會,酒酣耳熱之際,尚能齊聲哼唱不誤,唯時隔近半世紀,部分歌詞印象模糊,茲經第一屆學長馮芸仙、陳瑞雲,第二屆學長陳伙銓及筆者,合力記憶敬錄。曲譜則為向以音樂素養深厚著稱之第一屆學長陳思治學長,照原曲譜出。
 3、至希家鄉教育先進耆宿、校友們,如有珍藏該原作品者,惠予提供或於歌詞文字,發現有差誤者,亦請賜知,俾便更正,以示師恩不忘,校長教澤長流,而免湮沒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