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在任何學習上總是會有許多不解之處,有人卻從不在意,任疑惑放置在心頭不理,有人卻積極找尋解答,兩著都是學習,但知識吸收卻大不相同,一個是得到智慧的寶藏,一個卻是得到死板的文字,一邊是用處多多,一邊卻是死背無用,或許這人「胸中有詩氣自華」,但那人是「有學卻無道」,同樣是接觸,卻有天壤之別。
一個真正在求學之人,無論在何處一定都有諸多疑問,學習就是因為有了疑問才有效果,假使光背答案卻沒融會貫通,那這一切的學習彷彿沒有用處,像是應付考試一般,若是能學到精華處處知曉,那份知識可以無限期的使用,不是考完試就束之高閣、置之不理。
讀書先要有疑,在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在學習一切事物中,遇到疑惑應立即找答案,方能增加吸收的強度,一定要完全的了解,絲毫不可漏,就算是一字不解也要積極的找出完整的答案,那份吸收才會有可能的分解為長久的記憶,只要弄清楚它的義蘊所在,對於相似的地方他可以加以套用,有人會認為一字之差不會有所影響,但有了這種想法卻大錯特錯,古語說:「失之豪釐,謬之千里。」它和「學者需疑」有著近於相似之處。
孔子曰:「學而不思者罔。」有此句可知學習的基石是「思考」,沒有思考就跟難消化的食物一樣,養分無法留住,有著只是那多餘的脂肪,只要對於學習的東西有了懷疑就有進步的空間,思考後多會多了一些「惑」。無論是在不疑中有疑,或是在疑惑中找出另一層難解,凡是種種的懷疑都會刺激著求知慾,只要有旺盛的求知精神,對於學習都是樂於接受的。
沒有人打從娘胎出生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所有的智慧都是從後天學習所致,小時因為觸世未深,對於總總的一切是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就因為學習和吸收能力都非常的強烈,或許不用思量、不用整理就可有異常的理解能力,這只因為那知識的海綿體裁跟吸收,無論是好是壞都可以籠而有之,只要會用方法用心教導,很多的小天才都可以由此誕生,但那份學習只停留在填鴨式的教育中,後果則於先前大不相同。
很多都記憶或許只是短暫的畫面,不用幾日便深深的從腦海中洗去,但經過思量的東西或許已被存檔至腦中的記憶庫中,十年、二十年後,當初的思量還是異常鮮明,不因久未接觸而荒廢,那份因疑惑而生成的解答,至今還是一份受益良多的寶藏。
至古以來所有成名之文豪,沒有一個是只會死讀而不活用,只知吸收卻不會消化,那些傳承下來的詞語都是經過思量所創,很多人都會將古之聖言熟讀而不思,卻不知在一字一行中找尋那暗藏的哲理,找出那隱喻的蛛絲馬跡,但只要深刻了解那諄諄教誨、和句句鑑言裡,體會出前人遠見,有時光看表面其實難解,終需找出疑惑和矛盾,才能有法解出前人那多複雜的思緒。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假使任何事都需被所有不變的條理束縛著,那有何發展可言,隨著時代的變遷,前人的規範有時需被重新整理一番,又假使所有的思緒被那不變的文字所侷限著,如何創造出另一番新氣象呢!有時那羞澀難懂的古言實在不宜全盤用之,縱使短短幾字可述說千言萬語,但今非昔比,如此的詞語或許不適在用於現在,到頭來還不如無書來的有發展可言,或許任何事都有它正反兩面。
「有書放在心中間、眼前無書卻有書,此般意境如何至,多看多想自有書。」換句話說全部囊括倒不如不看。一經思量好像只要經過「想」這道關卡的產物,就像是經過挑揀而出的稻穗,是如此的菁華,就像是那份不可取的特別,是沒有人可剝奪的了那屬於自己的智慧。
菲爾吞曾說:知識沒有經過痛苦和努力是無法獲得,它像掘地求取的泉水,若是找到源頭,它就會源源不絕的流瀉而出。
「學則需疑」說 / 張惠雲
- 200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