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之情/吉淦

  • 2004-02-25
假如我們對於已經得到的事物,稍微存有感激之情,那麼,對於所不曾得到的事物,就不會那麼不愉快了。
 生活是一個慷慨大方的施主,由於所賜給我們的禮物太多,幾乎有求必應,因而使我們「誤認」理有應得,連一點「感激之心」都沒有。事實擺在眼前,有許多東西,對於我們的幸福與康寧,具有無比之貢獻,但決非我們努力就能夠得到,而是從「造物主」,前人或同時代的人手中,輕易地得到了這些事物。
 地球是我們居住之所,所出產的種種「果實」,又為我們維持生命的必需品。地球真是一項神聖的孕育者,為我們設計巧妙的人體,心靈、自由意志、潛在的技能;讓我們擁有了高尚的感覺、情愛、發展保護著心靈,以及賜給我們無比毅力以及勇敢而公正的生活能力,這些屬於「人」的種種::::沒有一項不是「好」的禮物。然而人們可曾對「地球」懷有感激之心?知道疼惜它、護衛它?
 另一方面,我們「生存」在於文化與文明之中,這些文化與文明,都是我們的「祖先」,歷經千萬年的時間,「流血流汗」為我們開創累積下來的。我們的父母、朋友,以及現世的恩人們,更使這些遺產發揚光大。
 我們美滿的家庭制度,工商業的日新月異,醫藥衛生的進步,科學方面的一日千里,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們前人與同時代的人,不斷努力、服務的結果。我們只是這些福惠的「享受者」,而不是這些福惠的創造者、施與者。只要我們把接受與付出作一個「比較」,就會發現二者之間是多麼不平衡、不成比例。同樣,他人「賜與」我們,以及我們努力「賺取」來的,也是十分不平衡。對此結果,捫心自問,我們可曾有過「感激」之情?
 目前工業化「勢利」社會中,我們許多人的趨勢,就是把這些接受來的「恩惠果實」,視作理所當然,連一點點、一絲絲的感激之心都不曾表示。並且更要進一步地「貪得無厭」。實際上,我們越是貪婪無厭,越使自己陷於不愉快的境域中。因為這些身外之物,並不是造成我們幸福與康寧的「必需品」。換言之,如果「人」不是那麼貪得不厭,或許會感到無限的快樂與滿足。如果再以感恩的心來感謝天地和人類的恩賜,生活裡必然更加愉快而「怡然自得」了。
 朋友:「幸福」如果有個定義,再也沒有一個定義比生活在「感恩或感激」的情況中更恰當了。也就是說,無論我們在感激或是感恩情況中,我們將享受更和諧、更愉快、更富足的生活。因此,常懷感激之情的「知恩報愛」生活,無異每天的日子都在過感恩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