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或許一生的志願不過是當個平凡的老百姓,不求顯赫,不求特別,但有人卻發下弘願希望做個付出多於接納的人,全心奉獻,無論當什麼樣的人,只要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需要別人的「伸出手」,無論是接受還是付出,都是一份互助,肯付出的人得到了別人的感謝,接受的人也得到他人的援助,兩方都得到了不一樣的歡欣,然而施予不求回饋,變相的彷彿在積德,就是因為每的人的小善,一點一滴累積成人與人那深厚的情誼,難怪有人說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說也說不完,只好感謝上天賜與這一切,感謝老天的賦予。
有時候小小的幫助,不但是受者得到扶持,施捨的人也得到心靈的滿足,幫助人的喜悅總是在不知覺得散佈在四肢,渾身覺得飄飄欲仙,心裡似乎因為這小小的歡喜,感到十分踏實,或許有人覺得沒什麼,不過生活不就是由這些喜悅切砌而成的。
有人說人生不過短短數十載,假使只知忙於競爭、忙於搶奪,是否少了一份人生的意義,也因為時代的變遷,高牆築起,阻隔了人和人的交集,一道道的隔閡,一段段的距離,都似乎是人情的殺手,換而言之假若人和人之間只有冷漠,不捨於施不捨於出,只懂得從他人身上取得,卻不肯於自身的付出,請問還有誰願意捨出,那份簡易的喜悅還容易取嗎?
在近代功利主義的驅使下,很多人開始收起了關懷他人的善心,汲汲營利的商人似乎變多了,然而最近公益性質的活動日見趨增,令人訝異的是,汲汲營利的商人,也開始取之社會而施之社會,投注在公益性質上的資金也不容小覷,然而真正的目的或許別有用意,但那善意的幫助卻不容抹煞,至少那些人都盡了可出的力量。
記得國小時,每個小學生都有一份相同的作業,這個功課說難不難,說簡易卻也不盡相同,只要每天作件善事隨之紀錄其上就好,簡單的功課卻是陶冶性情的最佳引導,從小學習行善即是美德,那將來絕不會形成頑劣之性,暴戾之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幫助的喜悅,在生活中了解被幫助的感動,相輔相成似乎就是完成心靈的教育,小小的舉動,大大的學習,對於學習教育絕對有催化的作用,順帶從中學習成就感,對於完人之性格也有塑造的影響。
有時施比受更有福 /張惠雲
- 200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