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方兄很多人認為是人的名字﹐非也﹐乃是錢的別號﹐是最古老通用的錢幣﹐又稱貨幣(福州話叫錢只)﹐至筆者年代就沒有用過此錢幣。據筆者所見所聞﹐其錢幣中鑄有唐、宋、元、明、清歷代帝號﹐該幣圓型﹐中央四方型小孔﹐沿至清代將末﹐宣統年間﹐改鑄為圓孔。據傳說中央小孔﹐係供小繩苧線﹐或蕢竹貫串數十至百枚﹐以便攜帶。該幣每枚幣值一文﹐筆者並見過清朝「咸豐」帝號年間﹐鑄有一枚五文與十文還有一種忘記帝號的鑄有「十二生肖」。此幣鄉人多用于兒童作帽墜(作于護幼避邪之與裝飾之用)。
孔方兄之名是否中央鑄有方孔而得名﹐請精識者正之。筆者憶私塾時在「幼學瓊林」書本中讀過這一句﹐孔方兄是錢的別號﹔但是此名字已塵封一甲子多﹐今翻出來一談﹐但此錢市鑄有歷代帝王名字﹐其中有一段小故事﹐據傳聞大明武宗皇帝就是「正德」﹐因正德皇帝常常遊覽「江南」故稱他「遊龍正德」﹐有一次微服出行﹐乘舟遊湖﹐船婦盪船時﹐擺動身體﹐掀開衣襟﹐腰間露出一串銅錢﹐後又見「兜肚」(福州話叫肚片)。此肚片八、九十歲老婦都有穿帶過﹐筆者幼年也曾穿用過﹐筆者內人目前仍在穿帶。該袋內亦有重物﹐囑其一併拿來一看﹐全是銅幣﹐發覺其中有數枚「正德」帝號。當時皇帝私自外出(俗話叫脫白)又叫「微服出行」﹐化裝商賈平民模樣﹐僅帶一個文武兼優﹐睿智超人﹐忠實愛臣為護衛﹐正德帝當時發現此事﹐心中只有納悶﹐不敢言明﹐更不敢動怒﹐只有焦急與難奈﹐又想我是一國之尊﹐帝號常與婦女「屄」接近實屬難睹﹐而不再往下再想﹐速離舟登岸﹐突結束此遊而返朝﹐是日早朝﹐就下一道聖旨﹐周告全國國民﹐有武宗正德帝號錢市﹐全部由府縣換收﹐繳受國庫﹐不得遺漏﹐違者並私自存匿﹐決殺無赦﹐此道聖旨一下﹐雖敢不繳出﹐而且該市一文﹐也能對換它市一文﹐又不吃虧﹐雖願意冒犯殺頭之罪﹐故以在很短時間內﹐全部收回繳交國庫﹐由皇帝下旨改鑄它市。據傳說中﹐所云全天下(全世界)僅剩下兩枚﹐未收回﹐有的人說還有五枚﹐有的說還有十枚﹐世界就是有一百枚﹐一千枚﹐若能發現一枚﹐都是「國寶」。
另有一段爭辯「孔方兄」的故事﹐隨本文刊出﹐此中有甲乙兩位好友在閒談中說出此段故事「甲」略識粗(初)字即說「孔方兄」是錢的名字﹔「乙」說是人名「孔」是姓﹐「方」是名﹐「兄」是稱呼。甲、乙倆人爭到臉紅脖子粗﹐雖都不服輸﹐更以一銀元為輸贏賭注﹐很多人圍觀中有兩人見爭辯不休出來為其言和﹐此中若要證實﹐必需覓到證據。甲說我聽是書本中說的﹐不知是那一本書﹐為其言和之人說「字典」中一定有註釋。古時只有「康熙字典」﹐甲說我願意買此書求證實﹐結果買了一本「康熙字典」才證實「孔方兄」確是錢的別號。到此時「乙」不能推卻﹐心甘情願付出一銀元﹐「甲」買了一本字典花了一、二銀元外除尚虧貳角錢﹐賺了一本字典﹐可惜康熙字典﹐比不上現在的字典﹐字彙好用﹐初識字的人不能運用﹐檢字用切音﹐我們用福州語音﹐怎麼切﹐都切不出來﹐也等於是廢物筆者是唸私塾。有一位同鄉他自己不會用康熙字典﹐送給我﹐我也不會用﹐沒多久也丟掉。
孔方兄三字有史書記載確是錢的別號。唯兩段小故事﹐均是耳聞﹐筆者也是人云亦云而已。此故事難以斷定「是非與真假」﹐就是無稽之談﹐已流傳千載﹐若不提出一敘﹐恐後繼乏人。
孔方兄/陳瑞琛(東引)
- 200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