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糖尿病/ 連江縣衛生局提供

  • 2004-03-02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的新陳代謝異常的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的胰島素分泌缺乏、不足,或者作用不良,引起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素的代謝異常,造成血中葡萄糖過多,就經由腎臟,隨著尿液排出體外,造成尿中出現糖份的現象,即我們所謂的「糖尿」。如何診斷糖尿病?主要是靠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而決定。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為70-110mg/dl,飯後二小時應小於140mg/dl。
 發病初期,大多數人都沒有症狀,除非做健康檢查,否則不易發現。病情隨時間加重,血糖逐漸升高,才有尿多、口渴、飢餓、疲勞、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出現。
 糖尿病如長期未加以妥善治療、控制,大多數會發生慢性併發症:眼睛病變—糖尿病是造成成人失明的主因,常見的病變有視網膜血管病變、黃斑部水腫、白內障、青光眼比率增加。心血管病變—腦、心臟及足部等部位的動脈硬化可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及足部病變。
 腎臟病變—引起水腫、蛋白尿、血壓上升等症狀,甚至腎衰竭引起尿毒症,而需要終生洗腎。神經病變—常發生於下肢,初期酸麻、刺痛繼而對冷熱感覺遲鈍,故受傷機會增加,傷口不易癒合,因此常併發細菌感染致截肢大增。全身感染—糖尿病患者皮膚抵抗力差,容易發生局部感染,常見於頸部、腋下、鼠蹊部及足部等部位,尤其足部感染因血液循環障礙不易癒合,常發生潰瘍、壞沮之現象。
 好在糖尿病併發症的預防及控制上,除了過去已知定期眼底檢查可以有效發現視網膜病變,倘輔以適時適當的治療可以大幅降低失明外,近年來更有許多臨床試驗發現,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並提供適當的衛教,協助病患建立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戒菸,以及正確的保養足部,持之以恆的與醫護人員充分配合,能有效預防或延緩併發症。
 因為糖尿病病人的足部血管常會硬化,感覺神經也會麻痺,如雙腳凍傷或燙傷時並沒有感覺到;外傷、鞋子不合導致足部紅腫時,也依然沒有感覺,常常導致足部發炎及感染情形,因此足部的照護就顯的相當重要,每天應確實仔細檢查足部,清洗並保持雙腳乾爽,穿著合適的鞋子,不要赤腳走路,都是足部保養的最高原則。
 此外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也應注意的事項,遵守醫師、護理師和營養師指導的自我照護原則。隨時監測血糖、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隨身攜帶方糖或含糖食物,一旦有低血糖症狀,如:冒冷汗、心悸、頭暈、發抖等,立即吃二粒方糖或飲用半杯含糖飲料。依身體狀況有恆的作適度運動。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這些都是有效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
 糖尿病不只影響病患生理,也會影響心理、家庭生活、目前或未來的生活角色,可以透過積極的人生觀、面對問題、尋求家人朋友的鼓勵、適當運動、參加病友團體都可加強心理的調適。讓我們共同努力、接受挑戰,下定決心控制糖尿病,追求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