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台灣社會大部分的婦女團體,基於本身是屬於弱勢團體,欲求權力天平上的平衡,一般採取以下二種途徑,其一是採取對抗反擊的方式喚醒強勢團體遵循公平原則,出讓既得利益,其二是弱勢團體自立自強增加實力,使權力天平自然平衡。任何一種行動的作為與產生的效果,在策略的考量與運作上,仍不無盲點之所在,而且就其策略之運用,仍然沒有掌握住婦女運動的新方向與新的趨勢。
Peggy Mcintosh女士曾以Phase theory來看美國白人中產階級的婦女團體,以她的劃分標準,加上其對於美國婦女運動及女性意識發展的了解。可以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不知期。沒有婦運,也認為無需婦運,一切以男性價值為標準。
二、認同期。試圖提供女性上進的機會,鼓勵或協助女性加入原屬於男性的高階層社會或團體。
三、抗議期。體會到女性力爭上游所遭遇到的阻礙並非個別或局部,而是結構性的。
四、女性中心期。相信女性是文明與生命的基石,社會與家庭的維護者,強調女性經驗和女性文化的真實性和重要性,力圖傳達女性訊息,改進男性缺失。
五、兩性合作期。也是未來百年之內的理想,兩性刻版印象消失,無論在個體人格發展或社會價值方面,都注重整體性和包容性,而非兩極對立。
從許多的資料顯,示西方許多國家已逐漸邁入第五階段,而我國的婦運在這一百多年來,我們的社會和政治體系所能容忍的一直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階段。在第三階段則受到巨大的阻力。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檢視傳統婦女團體的組織運作及其行動策略,並探討如何配合時代性的方向,展現新的策略與作為,以開創婦女運動及婦女團體的新階段與新領域。因此乃就本文的基本理念,提出以下幾個行動策略,提供作為婦女團體參考或遵循的基礎:
一、重視自我肯定的主體性意識之建立:
有許多婚姻不美滿的原因不是夫妻個性不知,而是個人的不成長、不自我肯定以及沒有愛的能力。在學習「愛」的第一步驟是學習愛自己、照顧自己、肯定自己及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因為愛別人是從愛自己洋溢而來,一個人除非能欣賞自己,愛自己,他才能欣賞別人、愛別人。
在婦女團體許多的活動中,宜注重個體的自信心的提升,強調個別主動的、自發的團體,尤其注重自我闡述與自我分析,透過小團體的互動方式,深入到個人的深沈內在,以建立女性的自主意識與能力。
二、兩性的共同成長與學習:
就一般而言,婚姻生活的幸福與美滿是大部分婦女主要追求的人生價值與目標,美滿幸福的婚姻並不是單一的個人所可以獨立成就的,需要兩性共同的互動與成長,如果只有一個人的學習而沒有另一半的加入,那常常是一個跛腳的婚姻,唯有夫妻二人共同經營感情與婚姻生活,才能在共同的步調中同步成長。許多婦女團體追求婦女的權益與幸福,單單只從女性的角度或由女性獨力來拓展,而沒有另一半的參與,使得拓展的成果,因異性的缺席,不但沒有實質的提升,相反的過於凸顯女性的自我權益,造成與非女性族群的對立,更無法援引其他力量的共同協力,其策略的運用再怎樣的有效或犀利,似乎帶來的反作用力,常常抵消了策略的正向效果。因此唯有結合另一半異性的同心與同行,兩性的共同成長與學習,才是使女性獲得幸福最佳的策略途徑。
因此婦女團體舉辦兩性互動成長的活動應拓展其範疇,包括屬於男女兩性適婚階段的單身新貴團體及情侶會心營等,透過一連串的學習過程,了解兩性的差異與互動模式,培養男女健康成熟的感情態度,以為建立幸福美滿的婚姻作準備。也應有屬於已婚夫婦共同成長學習的伉儷情深成長課程,此一課程可由專家及輔導夫婦以實際的生活體驗,帶領學員夫婦籍由結構式方法學習成長,並在深入的溝通中,更加了解自己與對方,以坦誠的態度彼此接納,建立信任感,進而共同努力經營美滿的婚姻。
三、事前預防作為勝於事後補救:
婦女團體應於採取預防勝於治療的策略,其所推動的各項課程與活動如:主婦成長團體、人格研習班、單身新貴團體、情侶會心營、伉儷情深班等等,都應是採取防患於未然的成長與學習模式。社會工作中的個案處理都是問題發生以後採取的事後補救或治療作為,事後的處理只能是被動式解決問題,能夠解決到什麼程度,一切似乎極為有限。為了有效解決女性婚姻的諸種問題,與其等待問題產生,倒不如事前採取各種預防性及發展性的措施。因此婦女團體應著重在事前的教育、互動、與成長,期使各項可能發生的問題,藉著防患於未然的事前作為,期使問題不致於產生,因而消弭無形。更能積極藉著兩個人良好的關係與互動,創造出更美好的婚姻生活。
四、從婚前的單身,到情侶,到夫婦,到親子的全方位的成長策略:
許多婦女團體或許因不同的區隔,或針對特定的服務對象,而限制了服務的範圍與效果。一位婦女常會面臨生活多元的問題與困境,也不可能同時參加好幾個婦女團體,以獲得來自不同團體的協助,而且婦女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不同的需求,如何使一個婦女團體具備更多元的功能,以滿足婦女在不同成長階段,配合婦女的不同需求,乃成為婦女團體有其功能與價值之所在。所以婦女團體應有縱橫上下的全方位理念與作為之策略。(待續)
新時代婦女運動及婦女團體的行動策略|為三八婦女節而寫/黃偉民
- 200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