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認識自己」被認為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表現,我們由當時最著名的阿波羅神殿大門上寫著:「認識你自己!」這句箴言便可看出。在這一點上,中外皆然,否則涵義相近的「人貴有自知之明」的俗諺,也就不會在中國流傳數千年了。
「人之才能,自非全賢,有所長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這句話說明了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的「長短」、「明蔽」之所在,進而才會產生「我可以」的認知基礎。「長」不因「短」而消失,「明」不因「蔽」而無光;況且,二者之間還可以互相轉化。也正是對這種轉化的期望與自信,鋪陳了「我可以」的另一層意義;我可以變得更好,我可以使自己進一步完善起來。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把他的全部哲學歸結為一句話:「成為你自己!」儘管尼采的哲學思想中有著濃烈的「唯意志論」色彩,但這句話倒不失真知灼見。人生的快樂與人生的期望緊密相連,一個對自己失去期望的人,永遠不會快樂;而一個快樂達觀的人,總少不了完全的自信。
著名的美國作家阿西莫夫成名以後,寫過一份簡歷,裡面這樣寫著:「我年輕時立志要取得化學的博士學位,我做到了;後來我決定寫小說,我做到了;我又決定寫論述科學的書,我也做到了;最後,我決定成為一個當代著名的作家,而我也確實變成了這樣的人。」對於阿西莫夫來說,他的一系列「決定」,最終都有幸成為快樂的事實;而對於一般人來說,他們的「決定」最終未必都能成真;「我可以做得到」畢竟,不等於「我一定做到。」
事實上,許多事情並不是起初就知道一定能完成才去做,而往往在於從「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能夠「做到」並且能夠「做好」。一個人有沒有自信,並不在於做出決定的時候,能否達成其結果,而在於他敢不敢實踐決定。自信的人所以是快樂,正因為快樂具有這樣的特性,它不僅僅產生在結果出現之後,而且存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讀阿西莫夫的自述之所以快樂,原因是他的「我可以:::」全部獲得了實現,他的一生都在為實現「我可以:::的信仰而努力」。
把「我可以」當做是一種自我評價,既是對現實自我的承認,也是對未來自我的自信。認識自己並不容易,美國著名作家韋恩.戴埃在他的暢銷書《你的誤看》中這樣告訴我們:「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自己的認識。」
在現代「功利」社會洪流中,你能毫不埋怨「接受」自己嗎?你能始終如一地「悅納」自己嗎?你能滿腔熱情地「摯愛」自己嗎?這些便是你需要解決的問題。你現在就可以訂出你的目標,去愛世界上最美麗、最有活力、最有價值的人—就是你自己。因為,一個對自己失去期望的人,永遠不會快樂;而一個快樂達觀的人,總少不了完全的「自信」。
朋友:如果你想獲得幸福的人生,如果你想找到人生的快樂;那麼,千萬別忘了隨時對自己說:「我可以!」
認識自己/丘吉幹
- 200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