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遇見馬祖 /彥蓁

  • 2004-04-28
在去過幾次馬祖之後發現:原來馬祖不是「硬梆梆」的戰地代名詞,它一直柔軟的箝在我生活的空間,只是我沒有特別注意;像是去年底在一次以「台灣之美」為名的小型畫展,看到了二幅以馬祖的花崗石屋為主題的油畫。在今年初的一場「主題收藏展」的中外名酒收藏區,看到由淡江大學寶瓶齋社團提供的六支馬祖酒廠及東引分廠出品的酒瓶,像是紀念蔣經國69華誕的羊頭造型酒,上頭寫上了還我河山並畫上國旗;還有東引黃龍補藥的中正紀念堂造型酒;以及為了慶祝67年國慶的白酒是馬造型,上面也寫上了光復大陸…,這些都是戰地政務時期的產物,只是現在看來不禁覺得菀爾。
更別說在日常中遇到的馬祖人了,有的是嫁做台北媳婦,有的則在台北開店。而前陣子回大學母校看看時又赫然發現,原來學校附近有一家馬祖人開的餐館,大四那年常和同學去用餐,只是忘記了。現在看到它依然存在,並喚起我的回憶,只覺得驚喜。
只是相對於前幾次的不期而遇與算是「局部」演出的展覽,這次在台北遇見的「畫筆下的馬祖」雙人展,算是特意前往且是「領銜主演」的展出。從去年夏天在馬祖資訊網站上看到之後一直到今年春天,才親睹了它的丰采。我覺得就像在看台上看球賽的觀眾,突然接到一個飛出場外的球,無論是界外球或是全壘打,都覺得高興。
那天台北下午的陽光很好,社教館二樓的展覽室也是燈光美氣氛佳。當然我沒有忽略一樓大廳那兩塊寫著展覽名稱的立牌,沒想到以「北竿戀曲」那幅畫做底圖的立牌顏色也能印得那麼飽和鮮明。終於親眼看到畫了,這些多半以南竿、北竿及東莒石屋、風光為主題的油畫,細膩的感覺與柔和的色彩、光線運用,道盡了肉眼看不見的馬祖,也很像我感覺到的馬祖風光。褪下戰袍後的馬祖,原來是個美嬌娘。
或許相較於大眾化的話題與商業性的炒作,這樣的展出並不會一下子吸引太多的觀眾,但應能觸及到特定的小眾;類似這樣細膩而有質感的交流,影響的層面或許也會更深,讓人記憶更久。在歷史上,許多經常被各種不同形式藝術描繪過的城市、國家,現在都成了世界級的觀光景點。只是這樣的耕耘是緩慢且需持久的,但也不能因此都不做。
在藉由類似這樣的機會推動馬祖的文化或觀光的同時,「窗口」的角色也很重要。適當的與參觀者互動、說明,或者趁機讓參與者留下簡單資料,在日後類似活動時再予以通知或分析做為日後行銷方向時的參考,其實都可以讓展出更具有多面的效益。
在一個有陽光的台北午后遇見馬祖,竟不由得讓人想起馬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