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一年農曆六月二十八日,我的父親|劉立群先生,出生於當時名為「西尾」的馬祖南竿鄉四維村。這一年,是政府撤退到台灣的第三年,國家正處於動盪不安,兩岸情勢劍拔弩張之際。馬祖,因其軍事位置的重要性,旦夕之間,雖然由侷促大陸邊陲的蕞爾小島躍為縣治之層級,但物資極度缺乏的艱困生活,仍然是當年列島居民的普遍寫照,尤其對地處南竿一隅的西尾而言,傳統漁業|「捕蝦皮」,不僅是全村唯一的經濟來源,高成本的設備與人力,更讓這個村與貧困劃上等號。
父親是劉家的長子,出生之時,家中長輩不僅深為高興,並請當時的鄉先賢為他取名為「立群」;以當時的知識水平,這是個相當文雅且蘊含期許的名字。也恰如其名,從小,父親就不負長輩們的厚望,不僅讀書成績優異且事親至孝。而在姑姑、叔叔們的記憶中,他更是幼年時期「下西尾」對抗「上西尾」的帶頭大哥,領導氣質從小便展露無遺。
父親曾在一篇記者的訪問稿中,這樣描述自己童年時的記憶與感傷:
『一個冷風刺骨的寒冬,黑幕大地悄然寂靜,在睡夢中的劉立群,被父親(祖父|劉木炎老先生)整理漁具的窸窣聲音吵醒,他連眼都沒張開,就知道父親又要在強風巨浪的天候下,出海捕蝦皮了。
身為長子的立群,肩膀為之一沉,幾度想起身勸阻父親出海,但想到艱困的生活,話到嘴邊又嚥下去,只能無奈的望著父親背影,在眼前消失。
夜暮低垂時分,立群佇立浪急風勁的岸邊,焦急地等候父親歸航。他遠遠望著一艘艘像星點般的漁船,隨著排山倒海的浪潮,驚險萬分的起伏飄盪。
年紀稍長,他曾好奇的詢問父親:「為何一定得挑選惡劣天氣,拚著老命與大海搏鬥?」臉龐滿佈風霜的父親,表情嚴肅的回答:「因為天氣愈冷、風浪愈大的時候,蝦皮就愈多,我要是錯過這個豐收季節,全家不就得挨餓了嗎?」沒錯!殘酷的現實考量,逼迫靠海吃海的馬祖人,那家不是以性命換溫飽。
可是,難道馬祖人真的無法擺脫悲慘的宿命?守本分卻不認分的劉立群,心裡留下這個疑團。
或許正由於艱困所帶來的年少老成,父親自幼便非常用功上進。在父親二妹|月仙所寫「有情有義的兄長」一文中,曾經提到:『::記得小時候,咱們家有一道古訓:「地瘠種松柏,家貧勤讀書」伴隨我們成長,這是大哥送給弟弟、妹妹的座右銘;孩提時代不能理解這句話背後的深層意義,總覺得貧窮帶給我們無奈。此時想起聖經上耶穌說:含淚播種的,必含笑收穫。長時間以來,大哥一直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除了傳遞父母不能給予我們的知識以外,更用智慧創造了經濟效能,改變了我們的思維和家庭生計。』
是的,「地瘠種松柏,家貧勤讀書」這句話,父親不僅一生奉為圭臬,更經常用以致贈親朋好友。其實,父親之所以畢生勸人勤讀書的原因,並不盡然是為家貧緣故,而應該與他成長階段的「輟學」有密切關係。父親初中畢業那年,弟妹相繼出生,家中食指浩繁,他只好中輟學業以分擔家計,對自小成績便名列前茅的父親,這無疑是他成長以來所面對最大的挫折。其間,他到縣府擔任工友,因字跡工整而「以工代職」負責文書抄寫工作,後來轉到當時的衛生院擔任檢驗員。在輟學三年之後,適逢「馬祖高中」設校,在父親的懇求下,祖父母終於同意讓他繼續就讀。
在馬祖高中就讀期間,不分晝夜的苦讀以汲取書本上的知識,是他復學後用以滿足自己的求知慾且回報父母的唯一方式。三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感謝政府為艱苦前線子弟所設立的公費保送制度,在不造成家庭負擔的情況下,他保送就讀屏東農專(現今的屏東科技大學)。那三年,據父親自己形容,不僅是他成長以來最為自在的日子,如今也可以肯定,那也是他爾後生涯中極少享受到的優閒快樂時光。
父親農專學成畢業後,回家的第一天,見到母親(祖母|李春金女士)躺在床上唉聲嘆氣,原來是家裡重要的資產---「豬仔」生病了。當下,父親就「學以致用」,一劑「盤尼西林」,第二天,所有豬仔立即活蹦亂跳。父親的阿公問他,台灣讀書三年到底學了什麼,他回答說:「養豬」,阿公說,養豬還要學三年,我不必學都會!而更巧的是,這一年,他進入「連江縣農業改良場」擔任職員,主要工作是---『養豬』。
由於工作認真負責,短短數年間,他從職員升任股長到農改場場長。當時,「造林」是農改場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戰地軍管時期軍方首長的主要任務與績效,為配合當時的政策,之後幾年,他廢寢忘食的投入『植樹』的工作,爭取經費、協調軍方支援、宣導愛護樹木的保育觀念。那些年,父親最喜歡的便是下雨天,因為,每逢下雨便是種樹的好時機,父親幾乎隨時備妥雨鞋、雨衣等雨具,夜晚只要聽到雨滴聲,次日天未明,他便出門「種樹」去。三十年後的馬祖,從童山濯濯變成林木蔥翠、綠意盎然,當時農改場的老同事都知道,父親曾經為此付出的心力與歲月。也因此,父親對於家鄉一草一木,不僅如數家珍,馬祖四鄉五島的各類植物,他不僅隨口便說出名稱,更能準確的道出植物的特性與功用。
父親一直認為馬祖是「生態之寶」,為了求證自己的看法,在擔任縣長期間,他多次拜訪中研院的劉小如、台大郭城孟及林俊全等教授,請他們協助調查馬祖的鳥類、植物、地質等生態,在研究馬祖生態過程中,他們不僅對父親豐富的生態知識大感驚訝,更感佩他對家鄉的執著投入,也因此與父親成為至交好友。或許是上天被父親的真誠所感動,那段期間許多珍稀的動植物陸續被發現,如已絕跡近半世紀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在馬祖的無人島礁發現哺育紀錄,馬祖因此而成為當年國際鳥界的注目焦點。一種從未見過的蕨類植物在馬祖被發現|郭教授將它命名為「馬祖捲柏」。此外,有關馬祖的地質形成時期、各類型的原生種植物、史蹟文物等,都逐步被發掘並獲得證實,父親對此不僅感到振奮,更為家鄉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感到驕傲,並認定這些才是馬祖未來發展觀光的資源。
民國七十四年,父親接任縣府建設科長,當時,農、林、漁、牧、水、電都屬於建設局的業務,從那時候起,父親更為忙碌,小時讀到「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我們便直接聯想到父親。那段期間,父親投注最多的工作便是電信,他曾多次提及為何積極爭取中華電信在馬祖設立的原因;戰地政務時期,台馬間通訊極不發達,相隔兩地的親人或朋友,必須經由軍用電話「轉接」,通話成功時的喜悅及依依難捨的情形,不僅讓他印象深刻。他更經常以當年縣府徐主任秘書每次請總機轉接台灣家裡電話為例,由於濃重的家鄉口音,其結果往往因接線生聽不懂而破口大罵。當時他便認定,馬祖要進步,首先必須拉近與外界的「資訊差距」,因此,在建設局長任內,他全力爭取中華電信在馬祖設站。未幾,價值數十億的海底光纖電纜,不僅便利地區軍民的通訊,更縮短馬祖與台灣本島間的時空,「天涯若比鄰」是父親後來用以形容台馬間電話直通時他的喜悅與成就。
民國八十年,父親擔任縣府主任秘書,雖然當時他已擁有豐富行政經歷,但他仍自認學識仍有所不足,之後二年,他利用公暇之餘出國進修。據他表示,那二年,不僅學識方面有所增長,讓自己的胸襟與視野更開闊,才是他最大的收穫。
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父親擔任連江縣第二屆民選縣長,初任縣長之日,在他的就職演說中,他向所有在場鄉親表示:『面對跨越廿一世紀的關鍵時刻,如何因應國內外快速變遷的情勢,如何適應詭譎多變的外在環境,將是我們為求生存、求發展的最大挑戰。因此,加強各項基礎建設,進而改變現有經濟,提昇多元競爭力以因應內外環境的變遷,是馬祖追求生存及發展的重要關鍵,而今後的每一項建設,更與未來尋求轉型及提昇競爭力有密切關係。』
誠如這段文字所敘述的,為了凝聚鄉親的共識並確立馬祖未來的發展方向,父親就任後的第一件重要工作,便是邀請台馬兩地的產、官、學界代表召開「馬祖未來發展研討會」,並擬定以民國一百年為發展目標的縣政白皮書|「連江縣綜合發展計畫」。往後四年,父親幾乎是不分晝夜投入縣政工作,有關父親的訊息,我們也多半是從媒體上得知。那幾年,馬祖的各項重大工程,例如;北竿機場跑道東移、南竿機場、各鄉港口碼頭、直昇機場、水庫及海水淡化廠等陸續定案或興建完成。父親的許多理想與目標也逐步獲得落實,例如;成立國家風景特定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福澳國內商港、兩岸小三通、推動聚落保存工作、舉辦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等。
事實證明,父親傳承了馬祖人果敢堅忍與剛毅的精神,四年來,他不怨天尤人,默默地付出,殫精竭慮的用具體行動,扭轉馬祖發展劣勢。而不眠不休工作的結果,也埋下他四年後心力交瘁、積勞成疾的因子。
認識父親的人都知道,父親愛書,甚至到成痴的地步,每看完一本他認為有價值的好書,他不僅自己深受感動,更經常以書饋贈他人。此外,每見報章雜誌中的佳句名言,他不僅隨手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更會隨性的以他苦練而成的鄭板橋體題字贈送友人,常見的詞句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桐千年老恆藏曲,梅一生寒不賣香」、「為官一點錯,百姓千般苦」等。甚至感人的詩歌,父親也時時牢記在心,例如一首他最喜歡並常唸的詩|「秋歌」:「滿月時有鄉愁的淚珠,一滴滴垂落,感傷的日子總要堅強的活,沒有春花,那來秋果,沒有勇士的血,那來凱歸的歌。」也由此可以看出父親感性的一面。
父親對名利看得極為淡泊;擔任縣長期間,每遇有新完成建築物,同仁建議循例刻上父親名字時,他總是拒絕題名。父親的說法是:「數十年或百年之後,是誰興建的,又何具意義,徒然讓一面完整的牆受到破壞而已!」父親一生自奉極儉;記憶中,他很少為自己添購物品,但卻非常珍惜所使用的器物,一套衣服穿著數十年,對他是常事,一隻鋼筆用到磨平了,卻仍捨不得丟棄。雖然對自己非常節儉,但認識父親的人都知道,他對朋友極重情義,每遇友人到訪,總是竭誠相待,深恐怠慢。對於父親的熱情誠懇,幾乎每一位與他相處的朋友或長官,都會留下深刻印象,其實,這也正是父親能廣結善緣的重要原因。
父親曾提到一位名演員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所說的話:「感謝上天賜給我貧窮!」父親一生也確實積蓄不豐,但卻一身的傲骨;兩度參選縣長,耗去父親所有積蓄,選舉期間雖有友人願意捐助,但父親寧願標會供作選舉經費,也不願因此而欠下人情。選舉期間,對於每一位向他表示支持的朋友,父親總是百分之百的相信,並再三表達感恩感謝之意。即便在落選之後,他也從未責怪任何人,遇有鄉親當面表達不平時,他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每個人都有他的立場與考量,算了吧!」
雖然平時工作極為忙碌,但父親對祖父母及家人的照顧、愛護之心卻絲毫未減。據姑姑、叔叔們表示,父親不僅時時垂詢他們的家庭狀況,對於弟妹們的工作事業,父親更會以兄長身份逐一親自拜訪他們的主管,表達他個人的感謝之意,也請他們多加照顧。父親尤其愛才,對於用人,他的看法是:「只有不適當的工作,沒有不能用的人才。」他一生從未開除或嚴詞苛責任何同僚部屬,即使面對外界的壓力,他總是自己一肩承擔,希望用自己的精神來感化。對於申請離職的同仁,他必定要深入瞭解原因,幾經斟酌確認無法繼續留任後,才會依依不捨的同意。
回顧父親在九十年十二月十九日卸任縣長職務當天所發表的書面感言中,曾提及:『:::從六十五年返鄉至今,回顧這廿五年的公職生涯,是立群畢生最菁華的階段,奉獻給所摯愛的這塊孕育我的土地,立群不僅無怨無悔,更感謝在過程中曾經指導、扶持過立群的每一位長官、同仁、親友,讓立群有機會從過程中學習並參與建構馬祖未來的機會。......卸下縣長一職並離開服務廿餘年的公職生涯,難免依依不捨,而唯一牽掛的,仍然是家鄉建設的持續及未來發展。:::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曾說:「生命既不是受苦,也不是歡樂,只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業。我們必須誠實地經營這項事業,直到生命終程。」馬祖,我們的母親,不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崗位,立群都將堅持此一信念,並誠心祝禱上蒼庇佑這塊我一生所摯愛的故園鄉土。』
民國九十年縣長選舉,對父親固然是重大的打擊,病魔的侵襲是否與當時的心境有關,醫學上也難以證實。回憶父親剛發現罹患肝癌之時,母親事後以晴天霹靂來形容。試想面對選舉挫折之際,復立即面對生命攸關的抉擇時刻,上天對人之殘酷,莫此為甚。但即使面對此一噩耗,父親並未因此感到氣餒,如同以往面對挑戰時的態度一般,他選擇堅強的面對並誓言要克服病魔。其後兩年多時間,父親不斷進出病房,拜醫學新科技之賜,他不斷嘗試接受新的療程,七度的「栓塞」治療,連醫生都感佩他超越常人的毅力。在信心與治療雙管齊下的療程中,醫生認為最多半年的生命,父親卻奇蹟似的讓大如拳頭的腫瘤逐漸萎縮。
父親辭世前的兩年多時間,是他有生以來與家人相聚時間最多,也最親密的日子。這兩年,父親最常提的是,感謝上蒼給予他充足的時間與家人相處。他不僅珍惜每一次與家人相聚的時刻,更珍惜與朋友們的聚會,只要有來自家鄉的親朋好友到訪,他總是不勝喜悅,希望多知道一些來自家鄉的訊息。其實,我們都知道,他對馬祖,永遠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經常,他會要求朋友們帶家鄉現況的照片,從天后宮的落成、民俗文物館的啟用、南竿機場的完工、馬祖的旅遊觀光發展、小三通的推動情形,來自家鄉的點點滴滴,都從他收集的剪報中可以窺知,只要是關於馬祖的訊息,他都彌足珍貴的加以紀錄典藏。
三月二十日,父親住進台大醫院的加護病房,對於前往探視他的親朋好友,父親總是用眼神來表達他的感激。在靈台最清明的時刻,父親勉強的筆書「閩東之珠,希望之鄉」八個字,當得知父親的意思是要將這八個字刻在墓碑上之時,我們便已猜測出他已接受自己即將往生的事實。之後的十餘天,誠如加護病房的醫生所言,他寧願忍受病痛的折磨,遲遲不願離去的唯一原因,便是希望母親和家人能逐漸接受他將離開人世的事實,能減少我們的哀痛與悲傷。父親啊!在您徘徊生死大關之際,您念茲在茲的仍然是馬祖家鄉,您考量的仍然是我們的感受,身為人子的我們,又於心何忍呢!
四月六日晚間十一點十五分,父親解脫了病苦折磨的軀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親愛的父親啊!失去了您,我們感到無限的傷痛,這份人世間難以割捨的親情,將永遠無法忘懷。這些日子來,親友們親自到您的靈前祭拜,許多鄉親以及舊日的同僚,更泣訴著您在世時的種種事蹟,都是身為人子的我們所深感驕傲的。
親愛的父親啊!您一生劬勞,從不曾思及個人享受,也沒有留給我們豐富的家產,但是,您留下的風範,遠勝過億萬財富,我們也將永遠秉持您的心願,為國家社會奉獻所學,為打造家鄉成為「閩東之珠,希望之鄉」而努力。
親愛的父親啊!世間的分離,固然傷悲,畢竟是百千萬劫的剎那,如夢似幻、如露如電。我們深深地相信,您今生今世所累積的善業,足堪護持您前往極樂世界,安享九品蓮華的福報。
我的父親––劉立群先生/九銘、鐘文
- 200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