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台灣觀點 正解馬祖人的國家認同/陳儀宇

  • 2004-05-12
四月二十三日,台灣日報刊載具名簡偉斯先生一篇投書,以(非台北觀點)及挾其短期的鄉野探訪,並與部份馬祖人相處的經歷,解讀起我馬祖人「認同的矛盾與理解」。文中諸多的謬誤與偏見,尤其最無法讓我馬祖人釋懷與苟同的,當是擅自將我馬祖人國家認同配對的對象,歸結為「對岸祖國」;又輕蔑誣詆我馬祖人為「異類」(雖然自詡釋出些微的所謂「不會當成不可理喻的異類」的善意)。突顯其認知的膚淺,猶如其工作的「攝影」,只求皮像,未深層探求內在心靈的「真知」般,只具攝影匠的要件,未臻至攝影師的規臬;更是標準福佬沙文主義的代表者,口口聲聲稱對岸為「中國」,全文卻無隻字片語提到中華民國我們的國家,只有狹隘的「台灣主體意識」,全然不以同理心來看待我馬祖人對國家忠貞的情懷與感受,至屬遺憾與憤懣。故而,為免影響全天下人視聽,特以(非台灣觀點)為文,「正解馬祖人的國家認同」,予以駁斥,以視正聽。
話說馬祖人國家認同的正確對象,無庸置疑的就是中華民國。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起,軍民聯手固守疆土,拋頭顱、灑熱血,凡達半世紀有餘。其間,馬祖人民的心酸與苦難,罄竹難書,且能甘之如飴的犧牲的奉獻,其因,全然皆為了母親||中華民國。馬祖人一路走來,對國家的堅貞,猶如鑽石般的恆久,其來有自,舉其犖犖大者如下:
 一、國父手創中華民國,歷經艱難,在諸多革命戰役中,最為轟轟烈烈的一役當屬黃花崗之戰,犧牲了七十二位大無畏的革命志士,損失犧牲最為慘重,但由於他們的鮮血與壯烈的成仁,撼動了全國各地人心,隨即營造出空前的民氣,後來的武昌起義一役,才能一舉推翻滿清政府,終而建立了中華民國的果實,烈士們地下有知,也堪含笑告慰九泉下。而七十二位革命烈士,其中十位卻來自我馬祖人「連江縣」籍者,至今他們的衣冠塚仍葬於馬祖南竿島上,讓後代子孫憑弔著。馬祖人認同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為何如此般的堅定不移,從中華民國斑斑血淚史中,也獲得了印證。
 二、民國三十八年起,兩岸烽火漫天而隔絕,馬祖人民為了捍衛中華民國的生死存亡。必須艱苦卓絕,在「村村是碉堡、人人皆戰士」、「時時備戰、軍事為先」前提下,常把日常生活需求面降低,故而全年吃發霉之戰備屯積食米,日復一日皆導致易罹得胃、肝等癌症後遺症,相對的降低了此地人民的平均壽命,是謂馬祖人之最痛;原豐沛唯一賴以為生的漁業職場,因國家軍事安全考量受箝制致魚獲量萎縮,造成年年歉收,總收入不敷全家人生計。後來才有民國六十年代起,紛紛遷徙台灣北部各鄉鎮,以棄漁從工為生,開啟離鄉背井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史。還好我馬祖人無論年紀大小,血液中皆傳承流著祖先賜予的硬頸精神,結合自身的努力,終能克服惡劣環境,儘早融入當地社會而立地生根,期許成為好國民。無奈,別人卻把「異類」看,總是歸結為「外省人」。悲嘆馬祖人民終生為了捍衛中華民國,雖然人數少弱勢族群,到底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到頭來,卻是一場空,人民的失落感流露無遺。
 三、「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馬祖人民用身軀視死捍衛中華民國,常有不為外人道的功業。即是以時間換取保有台澎地區實施民主憲政的空間,讓自由的氣息充滿於華民國土地上,也讓全國絕大多數人民分享到自由民主喜悅的果實。然而,四十餘年我馬祖人民卻反處於「戰地政務」軍管下(民國八十三年才正式宣告解除),個人的自由民主是受到限制的,看到後方人民能有公職選舉與被選舉權、有結社權、有言論權、有免於戰爭恐懼權、有享有完整教育的受教權、有便於工作就業權、有中央政府入閣權、保有母語權:::等,不一而足。馬祖人民只有默默的祝福與欽羨,絕無半點不平與怨嘆,只因我們同於一條船上,同舟一命,捨小我才可成全大愛,民主自由方能成其全,期使國家長長久久的發展。為了中國民國的自由民主,馬祖人民如此的努力打拚,犧牲奉獻,讓我們的國家,終於成為亞洲地區實施民主制度成功的典範,實在是功不可沒。
 中華民國現在保有臺、澎、金、馬四個地區,自屬命運共同體,為不爭的事實。為求全國上下皆能同心協力,服膺依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總統領導,當屬天職。凡我國人必須體認,土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你我族群,萬萬更不宜強化所謂的「臺灣本土意識」,如此去「中國化」結果,只會撕裂族群融合,破壞人心團結,使我們的國家—中華民國形成四分五裂現象,何忍親痛仇快?馬祖人民認同的國家是中華民國,絕非簡偉斯先生所說的「對岸祖國」。更非以狹隘的「臺灣本土意識」,欲求去除「馬祖」異類。因為臺灣不代表馬祖,更無法取代中華民國。未來更相信中華文化裡的「宏偉包容」特質,用以中華民國優質的民主制度,必能融合中華民族,成為世界偉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