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膽識的人,才能開創大業!/吉淦

  • 2004-05-16
拿破崙曾說:「如果你是一個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你就不是一個好士兵。」這番話強調,一個不想當領導高手的幹部,絕不是一個好幹部,領導高手的重要指標,就是創建一番令人矚目的業績。不過,領導高手絕不是自己封的,一個業績平平的幹部,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就是一個無所作為的幹部。
 不同凡響的業績是當一個領導高手基本的條件,想要成為領導高手或管理高手,就必須下定決心,擬定策略後大膽行動。在行動中就算不能驚天動地,也能充分展現作為一個強人的精神風貌。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黃金」,也沒有不勞而獲的「榮譽」,要成為一個領導高手,不但要有雄才大略,而且還要有強大的「動力」,而這種強大的動力,往往是來自一個領導者的「危機意識」。
 「危機」,是指客觀存在的,對我們的現狀或生存,構成威脅的事物和狀況。那麼,當一切平穩順利、沒有客觀存在的危機的時候,我們賴以前進的動力就隨著消失了嗎?當然不是,領導者要強調「危機意識」的重要性,它包括兩層要點:第一層,在客觀的危機消失或暫時沒有出現的時候,仍然要保持「臨戰狀態」,絲毫不能鬆懈。第二層,要隨時準備應對即將出現和突然出現的危機因素,要盡最大努力,使現存的各種因素(主觀的、客觀的)向著有利於自己的那一方面轉化,防止它們朝向有害於自己的方面走去。這兩層要點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只強調一面而忽略另一面的做法,都將給領導者的事業和人生,帶來消極的影響和後果。
 「秦朝」末年,項羽率軍追擊秦軍主力部隊,他抓住時機,決定在黃河以北的河套平原一帶,與秦軍一決雌雄。而當時的情況是,秦軍在人數和戰鬥力,遠遠超過項羽的部隊,這是一場攸關生死存亡的戰爭,交戰時候驚天地而泣鬼神的場面,是可想而知的。面對殘酷的現實,項羽並沒有退縮,為了顯示他必勝的信念,同時也為了讓部屬明白此戰的重要性,他率軍渡過黃河之後,以無比過人的「膽識」,隨即下令「毀掉」回程渡河所需的船隻,拋棄所有裝備,與部屬只帶有限的餘糧和必要的兵器前往迎敵。此時項羽部隊的將士們,大家心裡都非常明白,這次戰役,不僅關係到「整個軍隊」的命運和前途,也關係到「自己」的生死存亡。如果勝利,便意味著「秦朝」將壽終正寢,一個新的時代和紀元就將來臨。但是如果失敗了,那麼這個軍隊也將蕩然無存,個人也絕無生存的可能,因為秦軍的元帥是一個異常殘暴的將領,對付戰敗的敵人和俘虜就是一律處斬。
 當時,大家對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記憶猶深,當時秦國東擴,欲兼併趙國,趙國軍隊雖然殊死抵抗,但由於實力懸殊,終於戰敗,秦國俘獲趙國士兵四十萬,秦始皇下令將此四十萬人全部活埋。所以,項羽部隊的將士們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戰敗則意味著死亡。到達戰場,奇蹟終於誕生了,項羽的將士奮勇向前,以一當十,同仇敵愾,一舉在「巨鹿」將秦國的主力軍隊殲滅,使彼此的力量發生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變化,攻下秦國首都咸陽,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任何「公正」的歷史學家都會承認,「巨鹿會戰」此役,對於推翻秦國王朝立下大功,也就是所謂關鍵之戰,儘管最後坐上皇位是劉邦,而不是楚霸王項羽!
 另一則故事,是「漢朝」名將李廣年青時,有一天他單獨走在深山密林中,突然前方樹枝一動,他立即意識到是老虎將攻擊他,他的精神繃得緊緊的,飛快取出利箭,往那個樹枝晃動的地方射去,他料定這隻老虎必死無疑。等沒有了動靜,他走上前去一看,才發現那裡根本就沒有什麼老虎,只不過是一陣微風吹動了樹枝而已。再看射出的那支箭,卻是筆直地射進了石頭裡面!後來,他回到家之後,在每次再練箭的時候,總想將箭頭射到石頭裡面去,可是,無論他怎麼努力演練,都無濟於事,日後他再也沒有辦法,將箭射進石頭中去了。
 朋友:前後二則歷史故事寓意在告訴我們,若是具有「膽識」的人,一旦人身處在絕境,就有可能將體內和意識中的「潛能」,一下子釋放出來,產生奇蹟般的自衛能力,造成令人難以置信的神奇效果。因此,負責領導或管理層階的朋友,要想往後自己能獨擋一面地成大事立大業,首先得自我「培練膽識」,是為極重要的一樁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