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壽堂與我----欣見山隴介壽堂重新啟用/地方文史工作者李開炳

  • 2004-05-19
 自從國軍轉進馬祖列島,全面戒嚴繼而實施戰地政務,在同島一命軍民一家的號召下建構同仇敵愾的意識。政府為鼓舞士氣、安撫民心,在梅石郊區成立官兵休假中心和電影院,看電影是當時軍民唯一的消遣,梅石電影院也是南竿地區唯一的選擇,回憶每日下午兩場電影的放映趕場人潮不絕於途,買黃牛票、站票入場是一般人常有的經驗,為此艱辛日子持續十餘年。
 民國六十年又在山隴由兵工建造「介壽堂」,仍以電影院使用為滿足島民愉悅身心的需求,其間播放難以計數膾炙人口的古裝片、武俠片和打鬥文藝片皆能讓男女老少都曾陶醉其中間,或穿插演出後方勞軍團帶來的戲劇、歌舞晚會。當時儘管處於中共宣傳彈單打雙不打的威脅,卻也影響不少了民眾喜愛電影的熱情,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民間娛樂業者推出錄影帶欣賞及卡拉ok等消費市場,電影院賣座逐漸消退,電影場次不僅減少,介壽堂還騰出作軍中藝工隊訓練表演場地,同時釋出擅長國樂舞蹈才藝人力,協助鄰近學校指導藝能訓練,接續數年舉辦南竿各級學校師生才藝競賽和學生藝能成果發表會,並提供南竿地區各級學校聯合畢業典禮和教師節等慶典活動,當時可稱學校與社會教育密切結合的時代,各界好評口碑在耳。
 民國八十一年回歸地方自治,介壽堂使用管理移轉地方政府,接著邀請國際知名舞蹈家林懷民雲門舞集以及兩岸首度開放交流,請來福州閩劇團跨海來馬公演也都以介壽堂為舞台增添歷史紀錄的一筆。後因年久未修擱置至今令人惋惜;今欣見該堂重新整裝,保有外觀舊貌值得喝采,期待介壽堂資源再加利用外,也能讓曾經是軍民精神生活的依託,藝文啟蒙源地的時光隧道重現,不致留下「今人不見古時月」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