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與樂、悲與喜」,理論上是一體的兩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它們是不能截然劃分的。喜悅不是苦惱的反義詞,它們往往「互為因果」。應該說苦惱是快樂的前奏,人生有一些苦惱並非壞事,我們常有些獨到的見解,往往就在絕望的境地裡產生的。
眾所知,上至偉大的決策領袖,下至普通平民百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惱。人生在世,苦惱是免不了的。但有時苦惱反而會轉變成一種刺激,成為人們體悟更高境界的推動力。如果苦悶懊惱不能成為推進力,而演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負擔,就不只是個人的不幸,也是家庭或任職場所的不幸,甚至社會的不幸。也許這是人生歷程的必然現象,但我們絕不能因此就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雖然人們有或多或少的不滿、苦惱,但相信絕大多數人仍全神貫注於工作上,從而體會出人生歷程之意義。也正由於這些人的「歷練體驗」,促進了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終至全人類的繁榮才能實現。
人們在處理任何事情時,幾乎沒有一帆風順的。一般而言,都會產生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這些問題使我們不能順利完成工作,於是便帶來了一些別的苦惱。若問題一直無法獲得解決,就會使你神經衰弱,並越來越鑽牛角尖,從而走到不能自拔的絕境。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首先要體認到,即使一千個苦惱,也只能算是一個苦惱,也就是說,要選擇最大的苦惱去苦惱。
我們可能有過這種體驗,有時候我們會產生五、六個苦惱,而每一個都是令我們頭痛的問題。但是不需多久,我們就會發現記不得有多少苦惱,結論都是一致的。雖然苦惱會不斷地產生,我們只須注意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其他較小的苦惱自然而然就會排除,這也是一種解決方法。人們都具有一種習性,那就是如果在擔心一件事,心裡就會隨時保持警戒狀態,行為也會格外慎重。如果沒有這種警戒,就很容易造成過失。由此可知,苦惱並不是全然不利的。因此,能夠誠實面對苦惱並思考如何解決,這樣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具意義。
蒼天之下,芸芸眾生都是煩惱的承擔者,但是我們大可不必消極地等待煩惱上門,而應該主動在每天的例行事務中,不斷地去發掘問題癥結所在,負起責任著手解決。在心裡上,應該把解決每一個令你苦惱的問題,視為表現自己生命價值的歷程。
心理學家布朗曾說:「長期的心理負擔以及習慣性的煩惱,足以致人於病;因此不要在心理製造蕭條。」的確,當我們的思想被苦惱困住的時候,往往會變得六神無主、舉止無措;可是當我們一旦下定決心,以無比的信念去面對,來解決煩惱時,馬上又會變得神采飛揚,頭腦也會清晰起來。原本每天輾轉反側不能成眠,突然可以呼呼大睡;原本覺得索然無味的食物,也變得美味可口。於是在我們一晚好的睡眠和享受一頓美食之後,自己會格外感受到生命的美妙可愛,結果,煩惱也在這種輕鬆愉快的心情下,煙消雲散了。這種心境的轉換,深信我們都曾體驗過。
朋友:富蘭克林曾說過一句名言:「煩惱是心智的沈溺。」因此,我們要體認到苦惱只是快樂的前奏,人生有一些苦惱並非壞事,許多成大事立大業的成功者,他們如果沒有之前的「苦」,怎能有往後的「甘」?身為凡夫俗子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所以我們應該勇於面對苦惱,學會把每一個苦惱,都看成是生命長河中,連綿不絕的小小過程,沒有終止,也沒有開端。
淺談「如何看待苦惱」!/吉淦
- 200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