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潛規則∼20年公務生涯之檢視 劉枝蓮

  • 2004-07-20
壹、前言:
 清官為何難為?官場十戒是什麼?
忠臣直士比不上巧言令色小人,為官之道少了什麼?
如何捨棄仁義道德,官場生存之道是什麼?
 英國留學者畢德(Bede)有「人生如飛燕穿堂」的惆悵,我這近20年公務員生活也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感慨,觀照周遭事務:上焉者惑於權力傲慢,下焉者困於無知之幕,公平不在人心,是非在於勢力。同僚間不知演出過多少勾心鬥角的鬧劇,爾虞我詐的醜劇,以及令人捧腹噴飯的笑劇。若將近20年公職生涯以近1/2剖面切開;前10年由於不諳官場謀權鬥力的遊戲賽局,釘子碰多,吃虧了,也只能選擇逆來順受,掩卷嘆息,抑鬱寡歡…。近10年在現實價值洪流掏洗淬練下,原生價值逐漸褪色消逝,學會了提升自我靈性實現修養,也感覺官場上潛規則的存在,尊重這套不明說的規矩,人就順遂了,世故了。
 人類智慧之樹,曾經結出了各種各樣的奇妙果實,中國的官場文化就是人類政治智慧結出的一個怪果;它不是由聖人賢哲憑空杜撰而來,而是官場活動經驗的產物。在這長期官僚活動的實踐過程中,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範疇、不同的個人,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體會揣摩、提煉總結、歸納升華,逐漸形成了一些熟練的習慣手段。而這種手段在實際官場的鬥爭舞台上,縱橫馳騁,叱吒風雲,顯示不完的「神通」、數不盡的「風流」,使無數「英雄」盡為折腰。
 本文放棄致良知,以「性惡論」為立足觀點,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割下後半句作為本研究主題。
 經驗告訴我:官場進退維谷,只有深諳官場「潛規則」的人得以通行,政治上是如此,工作上又何嘗不是。
貳、 清官難為:
(一)為官—維護既得利益
按聖賢教導辦事,結果失敗了
不按聖賢教導辦事,結果也失敗,
支配的遊戲規則是什麼?
故事1-1
明朝清官海瑞,一身正氣,一切按照規定辦事,禁止各種名目的亂收費,自己帶頭拒收「陋規」和「常例」,也停止向上級供奉陋規和常例,按聖賢教導辦事,結果失敗了;張居正則動用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手段,逼著帝國的官吏完成稅收任務,擠壓他們的閒暇,督促他們提升效率,又不提供額外收入,不按聖賢教導辦事。結果也失敗,都是被告倒。探究其失敗倒台原因係他們二位從不同的方向壓縮了官吏及集團既得利益,破壞了根深蒂固的官場規矩。違背官場潛規則遭到的懲罰,為官第一戒:要懂得維護既得利益
(二)為官—三邪二讒的力量
實際上幹得如何並不要緊,要緊的是資訊渠道中傳上去的是惡言還是美言。
故事1-2
在「晏子春秋」記載:說的是晏子奉命治理東阿,百姓安居樂業時晏子受到齊景公的指責,晏子遂轉變政策,鬧得民不聊生反而受到表揚。由於故事描繪貼切,節錄晏子對齊景公部分對話:「…晏子對齊景公說:「過去我治理東阿,堵住小路,關緊後門,邪民很不高興;我獎勵勤儉,懲罰小偷壞人,懶民很不高興;我斷案不偏袒豪強,豪強很不高興;您左右的人求我辦事,合法就辦,不合法就拒絕,您的左右很不高興;我侍奉權貴不超過禮的規定,權貴們也不高興。邪民、懶民、豪強這三邪在外說我的壞話,您的左右和權貴這二讒在裡邊進我的讒言,三年內壞話就灌滿了您的耳朵…我過去招致指責的行為才是應該獎賞的。」
以上得兩個結論;
(1)晏子聰明過人,拒絕正面(被指責時)回答問題,避開了尖銳的選擇及其政治風險和良心負擔。
(2)晏子實際上幹得如何並不要緊,要緊的是資訊渠道中傳上去的是惡言還是美言。
上述明喻寫史,暗喻現實,明清時代如此,現今又有何不同?為官第二戒:切勿得罪「三邪」「二讒」小流之輩,因為他們是資訊把關者。
(三)為官—接受第二次胥吏衙門的人間教育
「施恩者」能否得到回報………
「加害者」可以依賴對方的恐懼…
因為任何人都有恐懼,但是不是任何人都有良心。
如上「晏子轉型」中描述的正式受益者若為「三邪」、「二讒」,那受損的一定是良民,良民自然是支持晏子的。可惜,他們是無組織的土豆,力量太弱,聲音太小,他們的讚賞不能使晏子升官,(況且他們也怕「三邪」、「二讒」)而「三邪」、「二讒」卻可以,從趨利避害的角度,行政官員該何去何從?況「施恩者」能否得到回報,是取決於受益者良心,而「加害者」可以依賴對方的恐懼,單方面控制局面,因為任何人都有恐懼,但是不是任何人都有良心。吳思說:「新官第一次接受聖賢教育,第二次則是接受胥吏衙門的人間教育。第一次教育了教了官員滿口仁義道德,而第二次教育了他們一股子男娼女盜」(吳思,2002:22)故為官第三戒:從理論上的人際關係(正心誠意)轉型為真實人間關係(利害算計上)
(四)為官—厚、黑、忍
 他雖是出了名的「黑心子」,可是中原名流,個個傾心歸服,真所謂「心子漆黑,招牌亮透」。
李子曰:「不薄謂之「厚」,不白謂之「黑」,「厚」者天下之「厚臉」皮,「黑」,天下之「黑心子」(李宗吾,香港:57),「厚」有藏在心中和擱置在臉上兩種,前者即為「心厚」,後者即為「臉厚」;「厚」字若能當道,則是大偽世界到來。厚從臉皮說來,相當於外,黑字從心說來,相當於內;喜、怒、哀、樂皆不發謂之「厚」(不要臉),發而無顧忌謂之「黑」。朱子曰:「老氏之學最忍」,朱子以一個忍字,總括厚黑二字。
 仕途之浮沈起落,官場進退維谷,往往很難為普通人所理解。比如曹操,打敗袁紹之後,還親自到他的墳上祭奠,傷心落淚,普世以為,這就是「匿怨矯情」、「其厚無比」。但宋代歷史學家劉敝不這麼看,他在(題魏太祖記)一文中曾為其辯論,並在文章最後情不自禁地感嘆:「像曹操這樣的英傑之人,尚且不易測度其心思…」。我們姑且不論人與人之間思維天壤之別,難道是非就有定論嗎?君不聞「三人成虎」、「眾口爍金」,其言意雖為至虛之物,亦可變為至猛之獸,乃口至軟之物,能銷鎔至堅之實,而二物所依持無非「黑」也。為官第四戒:是非在於勢力,不在人心(筆者曾有切身之痛,不在話下)
另外,在路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記載:孫少述早年即與王安石相知,但在王安石任宰相後,卻不再跟他往來,及至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孫、王相見,友情依然,一派古風;復又蘇軾出於士大夫的耿介脾氣,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謫到湖北的黃洲,按說,兩人之間的嫌隙應該相當地深,但蘇軾結束貶謫生活,即速拜訪退隱金陵的王安石,並欣然接受王安石結鄰之邀請。以上雖明喻情誼,其暗喻官場沒有絕對的朋友,也沒有絕對的敵人。「厚」字置於「黑」之前,只是隱喻世人不要一開始便把臉撕破,只有迫不得已時,才來一個「你不仁,我不義」。
為官第五戒,凡事不以情感好惡而定,而依利害得失而行,鐵肩可擔道義,利益絕不放兩旁。
 再三,談「黑」心者首推三國英雄曹操,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並且明目張膽地說:「寧我負人、無人負我」心子之黑,堪稱乙絕,更厲害的是,他雖是出了名的「黑心子」,可是中原名流,個個傾心歸服,真所謂「心子漆黑,招牌亮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