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列島」遠在國軍轉進之前就已經是福建省沿海漁民捕魚聚集之島嶼,而島嶼沿岸村落的形成也是近百餘年的產物,期間並無所謂專有的「街道」名稱,直到民國三十五、六年國軍進駐之後,因為供需關係才漸次地形成「街道」。
根據筆者的記憶,國軍進駐後馬祖地區最繁華的村落應該是在馬祖南竿鄉的介壽村(原名山攏),該村地勢較為平坦,村裡有一塊小平原,這在馬祖依山傍海、沿坡地以海石造屋的地形中甚是難得。因此,該村莊落原來在操場左側的一排雙併瓦屋就因需求而形成「街」。
該街被命名為「軍友街」(居民稱為新街),是因為街上商店多為作軍人生意之故,有別於該村另一條舊街。「軍友街」因緣際會快速的形成,它僅長約一百多公尺,街道上各式商家林立,舉凡書店、雜貨五金店、服裝百貨店、金飾店、理(美)髮店、布店、小吃店、餐館、藥房、彈子房、修補軍鞋、洗、燙軍服及修補軍服、冰果店、菸酒專賣店、海產加工名產店、製冰廠、照相館、電動玩具店等,近年來則有網咖店、卡拉OK店、按摩保養、補習班、視聽影音中心及街頭流動攤販等,應有盡有。
那個年代「軍友街」最有名的一家餐館叫做「寶島飯店」。它就在我家隔壁不到三十公尺轉角處,記憶中它風光了很多年,舉凡公家單位接待賓客用餐、私人應酬請客,或是家庭慶生、喜宴等,都會光顧該飯店,飯店主廚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性廚師,他身材並不高,大家都叫他「一把刀」師傅,小時候常聽到大人們說「一把刀」師傅的絕活,他用一把菜刀就可以做出各式的好菜,只可惜咱家絕少有機會在那兒用餐。
連江縣(馬祖)共有四個鄉,常住居民將近八千人(最高紀錄一萬八千多人),而介壽村就將近一千八百人,村內商家聚集,交通便利(環島公共汽車的起站),是縣政、經濟商業活動、文教金融與交通電訊中心,村裡有台灣銀行馬祖分行、郵局、縣警局、縣黨部、農漁會、台灣電力公司馬祖區營業處、各式廟宇、中華電信局、國立馬祖高中、軍方收支組、幹訓班、還有馬祖地區最大的市集場以及最大的電影院(現已改為藝文活動中心)、鄰近的馬祖酒廠、再加上現在南竿飛機場等,更是促進該村莊永續繁榮進步條件,全縣將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都集中居住在這,要說介壽村是馬祖首府一點也不為過,所以「軍友街」確實有它的核心歷史地位。
該「軍友街」的土地是由一位陳姓人家所擁有(陳家是我家鄰居,它距離「軍友街」僅二十公尺),根據長輩的說法,當年承租房屋契約都是以當時土地所生產的稻米價值為收租的依據,而且契約中還規定承租的一方有權解約,地主不可以強行索回房屋,也就是民間所謂的「有棄無討」,惟陳姓人家頗為厚道,並無強制索回房屋情形,數十年來,大家都能和睦相處,安居樂業。
時序已邁入二十一世紀,該村已經有三條新舊的街道,惟「軍友街」始終風采依舊、活力十足。雖然,比起過往經營與服務的項目略有改變,但在我的心目中「軍友街」還是馬祖第一街;曾在馬祖服役過的前輩們,您不妨利用假期率親友重遊舊地,以印證我的見聞。
馬祖第一街──介壽村「軍友街」/ 陳寶明
- 200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