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月廿六日,我首次循金馬小三通管道,從馬祖到馬尾,內心百感交集,但也充滿喜悅。此次來大陸主要目的是代表台北市連江縣同鄉會,向「連江一中」八十週年校慶表達祝賀之意。
當船行駛兩岸中線時,我突然心血來潮,執筆寫下一首五言抒懷之詩:『因緣一「縣」牽,佛光照大千,兩岸皆行善,福報在人間。』航行一個半小時,船靠馬尾港,我們興奮的上岸,一塊石碑吸引了我,碑的主文有八字,內容為:
滴滴甘泉,濃濃鄉情。
旁邊小字記載:
福州馬尾首次向馬祖送水接水口,福州馬尾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二○○二年五月立。
石碑的背面則註記說:
馬祖常年缺水,二○○二年春尤甚,福州人民深為關切,五月四日馬尾首次以海上直接方式向馬祖緊急送水,同胞關愛,兩馬銘傳,特立此碑以志紀念。
由碑文內容可以看到關愛的情意,更可以感受到慈悲與智慧之舉。因為愛是不分族群、愛是不分貧富、愛是不論宗教、愛更是能跳脫政治的擾攘。舉例來說,在今天的台灣社會,絕不會有人將證嚴法師狹隘的看成本省人,也沒有那一位台灣同胞會將星雲大師區隔為外省人,因為他們兩人都是人間菩薩,是超越人間所有的形式界限,這一僧一尼,一男一女,是佛教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已經澈底達到「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的般若境界。
在活動的行程中,我帶了十多份(人間福報)分送給大陸的親友們,長期在對岸生活的親友,初接觸到以宣揚「慈悲、分享、種善因,結善果」為理念的媒體時,大家都是滿心歡喜的,可見人的根本善性,是不會因環境的因素而改變的,我們不諱言「連江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理名詞,在行政架構上兩岸各有管轄區域,我們這邊是連江縣政府,對岸是連江府。記得有一次在閒談中,我問大陸的高幹:「您們贊成一縣兩府嗎?」他善意的回答說:「贊成!贊成!不過我們比您們多了『人民』兩個字。」當下的我立刻回應!「是呀!是呀!您們的人口比較多。」大陸的連江縣有六十多萬人口,而我們卻不到一萬;大陸有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而我們只有廿八平方公里,相較之下,確實有許多差異,但如何「愛其所同,敬其所異」,這才是兩岸連江人應該慎重思考的課題。
我真誠的期盼,兩岸的領導人應該想到老祖宗留給後人「仁者無敵」、「天下為公」的哲理以及「兄弟鬩牆」、「同室操戈」的警語。金馬小三通的實施,是兩岸領導人善意的展現,是將來進一步交流的前奏,所以雙方都應該摒除成見,用認真、務實的態度,來化解橫梗在觀念中歷史情結。地理上的台灣海峽只是大陸棚而已,它既不深邃也不寬廣,但是卻因為某種原因而成為天塹鴻溝,兩岸既然是同文同種,我們何不以高遠的眼界、開闊的心胸,由接觸、瞭解,進而建立雙贏的局面呢!海峽之水日夜奔騰,大家要勇敢的面對問題,理性的思考問題,用智慧來解決問題,如此才能為同胞找出路,為民族定方向,否則一衣帶水,不僅說不盡「鄉愁」之苦,也打不開彼此間的敵對枷鎖。
大家都知道,任何制度都有其相對性的,小三通的開辦當然也有其正負面的結局呈現,為使制度可長可久,普遍造福後代子孫,我們檢討改進的機制是不可免的,金馬兩地是特殊的地方,經由與對岸小三通的往來,雙方居民的生活形態改變了,生活機能也改善了,今後彼此應朝互惠、互補的道路邁進。前述供水舉措,只是「墾福田、種善因」的開始。于右任先生曾說:「不信青春喚不回」,我個人更相信,任何誤會與障礙都不可能永遠的糾纏下去,小三通只是打破僵局的一小步而已,若因此能對大三通提供值得參考的經驗,那金馬對台澎的功能,除了軍事屏障以外又添了一項新的貢獻了。
今天是佛誕之日,走筆至此,深為渾沌的時局感到憂心忡忡,忝為知識份子之一,只能以喉舌與筆墨高聲疾呼民之所欲,並以虔誠之心祈願:「佛光明照,蓮華燦然;兩岸和平,普世吉祥。」
慈悲關懷 兩馬通行 曹金平
- 200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