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風箏
秋天一到,青少年間爭放風箏的野外風景,現已很少見。俗話說:「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鳴)」即形容昔時放風箏的盛況。
放風箏,除了比賽放得高之外,還比賽看誰的花樣美,八角形、圓形、蜈蚣形等。放的時候,還可以「鬥角」,也就是使風箏相咬,大風箏當然容易打勝小風箏,不過小的可以隨時打游擊多方取鬧,或掠斷敵方的尾巴,或咬定對方的線子,使其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有風箏上暗放利器如小鋸片或尖利的鉛片,以便割斷對方的線子。
因此,有些放風箏的人對風箏線也極為考究。過去在我國北方兒童放風箏,可以把風箏放得半天高,也放得「半天久」,到太陽下山才收下,因此就把線綑在一個大線軸,藉著木軸來放風箏,等風箏到某一個高度,就把線鉤在軸邊的缺口,再把線軸插在樹幹上,就可以自個兒到一邊去玩耍了。
二、李仔糖.鳥梨仔糖.糖葫蘆
李仔糖、鳥梨仔糖、糖葫蘆都是很類似的東西,就是把李仔或鳥梨仔(小梨子)四、五顆串插在竹柄上,再用染紅的糖汁塗在上面,並一串串地環插在蒿束上,掮在肩頭上呼賣。這種糖果每個小孩都愛吃。
在電影中,常見賣糖葫蘆的鏡頭,尤其在民初片中,許多探子為了掩人耳目,常常喬裝成賣糖葫蘆的,混雜在各種迎神賽會之中。
三、聽古與講古,懷念的水菸袋
有人說:「現代小孩子實在是太幸福了,電視上幾乎什麼都可以看到。」但是也有人說:「現代小孩子實在是太可憐了,電視上幾乎什麼都可以看—不該看的也看了。」
在舊時農業社會裡,小孩子除了書本之外,要從那裡得到知識呢?就從「聽古」而來。
村中的老長輩,從田裡退休之後,並不住到養老院中去,只在村裡「管教」下一輩的兒童。每當炎夏之午,或陰涼的傍晚,在老榕樹下,就聚集了一些小孩子,圍著阿公聽故事。阿公講的是先人開闢荒地的事,講的是「桃園三結義」,偶爾也提到隔村三兄弟分田的事,當然其中不免穿插一些王二嫂吊死的鬼故事,小孩從這兒知道了口傳的歷史,知道各種道德教訓,也有了對祖先的敬畏。
儘管這些故事都這麼「嚴肅」,它們還是很吸引人的,所以小孩子都愛聽。尤其阿公總是吸著水菸,有一個好玩的菸袋和一根長長的菸管。
四、耍風雷
這是一種北方玩意,一根木軸上,以線兩端綁細棍牽引,左右拉動,使軸在中間不斷旋轉,而使挖空的部份產生共鳴,因而發出如雷鳴的巨聲,稱之為「風雷」。
風雷約在三十年以前,還曾在台灣流行過,但現在只有在特技團裡才見得到。以往的小孩,幾乎每個人都會玩,就跟踢毽子一樣普遍。
五、走江湖賣藝
每於日落黃昏後,常常見走江湖的賣藝人,多在廟庭市集空地,喚呼觀眾,大施其技,多方招攬生意。
走江湖的,以「打拳賣膏藥」者居多,一班兩、三個至五、六個,身材粗大,槌胸敲地,打拳之外,還會搬出所謂真刀真槍的十八般武藝,而賣的都是什麼祖傳秘方的傷藥、膏藥、補藥之類,常常有的班中是利用小孩,甚至是有殘障的小孩,借以換取同情。
另外還有一種,像是吞劍、吞鐵圈、吞玻璃屑,吞火、臥刀床、臥玻璃屑、刀割舌頭等,所謂硬工夫,像有的女孩甚至敢表演跳火圈,看得令人吃驚不已。
六、童乩過火
遇寺廟新祀神像舉行祭典,童乩往往乘此人心興高采烈的氣氛應機而生,表示自己受神的宣託,而為顯示靈驗,則在公眾面前故作各項奇異驚險的表現,其中之一就是「過火」。
過火,就是童乩裸身赤足走過火上的儀式。情形是道士童乩一在廟內,一在廟外祈禱,然後又向火禱拜。火則疊高木炭,炎炎燒著,童乩二人,抬著懸插令旗的輦轎,邊跳邊舞,圈走廟宇內外多次,隨道士的信號,鐘鼓頻鳴,抬輦轎的童乩即繼續衝入熊烈的火焰之中,然後轟轟烈烈地過火,過火時有時有村民跟轎後冒險度火,據說這些人都為祈求病癒或為祈解災禍有度火的。
鄉野情趣的確令人回味無窮。
鄉野情趣/乃欣
- 200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