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恩修補親子關係 文/太極門弟子 蔡碧真

  • 2004-12-29
 從小我很怕爸爸,因為他會修理我。爸爸個性木訥,脾氣很直,對我也絕不會「手」下留情。記得小學三年級時,我跟鄰家男生打架輸了,就跑回家哭,爸爸沒有安慰我,卻告訴我:「打輸了,還敢回家哭!」當時我真的相信自己是從垃圾桶旁撿回來的小孩。
 考上大學,讓我如願以償離開家,從南部來到陌生的台北,享受自由。有時看到同學因為想家而流淚,心想:「我怎麼不會呢?」回想起跟家人相處的記憶,總是浮現吵嘴、生氣的影像,我想我跟家人的緣分比較淺吧!
 二十六歲那年拜師進入太極門,生命中有了一位明師指引人生方向,師父是一位充滿智慧的人。有一次在郊外,師父看見一位歐巴桑在斜坡上開墾種菜,斜坡上方有一棟樓房,在地基底部已看得見土壤流失的痕跡。師父主動上前提醒阿桑潛伏的危險性,阿桑從原來反駁的態度,慢慢了解事情的嚴重性,最後願意另找平地種菜,我感覺到師父跟阿桑整個交談過程中,氣氛都很和氣,師父的身教讓我明白,原來我對人很沒有耐性!
 因為師父對弟子的耐性和信心,讓我不敢放棄我自己。我明知道要改脾氣,也盡量克制原本憤世嫉俗的心,但是每當想到從前和爸媽相處的點滴,忍不住心生怨氣。有一次,師父問:人跟人之間要如何相處才會「親」?師父提醒我們「親」是「要看見彼此的辛苦」。從此,我不斷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真的很不孝。爸媽對我的好,都被我的怨恨掩蓋了,尤其是木訥的爸爸,更是被我長期忽略他的好。
 記得五歲時,有一次跟爸爸出去送貨,在高架橋上輪胎破掉了,爸爸叮嚀我,外面很冷不要出去。所以我在車子裡吃零食,他在寒風中,滿頭大汗地修車。我的心改變了,才能體會爸爸的辛苦。數十年工作歲月裡,他不曉得遇到多少次困難,總得獨自面對,因為他不善表達,孩子不能體會他的心。越想到爸爸對我們的付出,就對他越心疼。在心疼老爸之餘,我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情形,希望把在太極門大家庭體會到的溫情帶回家中,讓全家人都很親。
 我開始每一次回家時,特地陪爸爸看電視、泡茶,進而找話題,聊他的興趣,甚至發掘到我們共同的興趣—園藝。持續了好幾年,我跟爸爸的距離越來越近。有一回幫爸爸拍照,細看照片,才發現爸爸真的不年輕了。當他要我幫他拍照時,我突然發現,從小到大他不曾要我幫他做過什麼,反而是我一直接受他對我的付出。
 我很慶幸在父母仍健在時,修補了這一段親子關係,而不會遺憾終身。因為師父的智慧引導我打開深埋心中的結,現在面對父母只有感恩和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