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理想與現實/乃欣

  • 2005-04-07
 最近又有一批為數不少的大、中、小學生從學校中畢業,他(她)們已經離開母校,分別就生活環境或興之所在或繼續尋求學問,或從事社會工作(或家庭工作),或為人師表,社會上又多了一批生力軍,符合新陳代謝法則,實感可喜可賀!
 每個人都有理想,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人;但每一個人更變得現實,尤其在這個時期,如何使理想和現實達到均衡境地,實在是一個迫切的生活的內在課題。
 我們來檢討一下,甚麼叫做理想?理想就是未來的現實。但是現實又是什麼呢?現實是目前的生活狀況、生活環境及生活內容:它是以往的理想的兌現。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裡的自強象徵積極的理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遠慮,這是消極的理想;「一個人太過理想,把現實的樂趣都忘掉了」(法儒盧騷語),這代表一種穩紮穩打的現實;「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這是危險的現實,理想和現實各有不同的兩大類型,我們需要分別清楚善加選擇。
 一個人在確立理想的當時,一定要把握住:「人我兩相利賴」這個大原則;否則專門利人幾近迂腐難成,專門利己則又變成了自私的動物。怎麼確立一個符合知、情、意的人生理想呢?有下列七個要件:
 1、針對現實|理想應該奠基在現實生活上,無現實的理想是空虛飄渺的幻想,有如在沙灘上建築寶塔,遇有風雨,隨時有倒塌的可能。
 2、迎合未來|確立理想時,要估計它實現時能否趕上時代的最前端,換句話說,就是要能適合潮流。太新或不夠新,都不算理想,這好像有些藝術性。
 3、利用環境|在建立理想時,一定要對環境周圍的人、地、事、物、時充分地妥善運用,要時時以環境的主人自居,不要作環境的俘虜,因為奴隸是沒有理想可言的。
 4、磨練學技||個人的學識和技藝,往小處看,是賴以求生活的工具,往大處看,是人類社會的精神遺產,點滴累積而成,得之殊非易事,人類用以揭發自然的奧秘,征服自然的,不外依靠這個東西,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是很難望其有理想的。
 5、培養品德|一個人的品格和德性,與學問技能,同等重要,若一個「理想人」欠缺品德的培養,無異在未來的人際社會裡,放下一些葡萄狀菌,蔓延開來,非常要命。
 6、創造發明|一個人生存理想價值的大小,每視其推陳出新的多寡以為斷;很多人「人云亦云」「蕭規遭隨」地生活,現實對於他,安之若素,那會有什麼發明和創造呢?
 7、改善生活|一個人的理想,在求生活的改進;談理想而不求生活的改進,這是冥想,不切實際,活水不腐,變動的生活才顯得多彩多姿,富有生機,不動便是死寂,死寂的生活便是不善的生活了。
 我們面對現實,怎麼樣去處理它?處理一個人的現實,要做到:
 1、關心別人|一個人最大的快樂便是助人,而要助人必須先關心他人。
 2、移情物外|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太流於庸俗,太物質化了,但我們亦不能強裝風雅。
 3、不要想太多的苦處—每一個人的生活圈裡,皆有苦處、難處;我們儘可能將文化為具體的力量,想得太多,昧於苦難,毫無益處。
 4、作最惡劣的打算—假如一個人的現實生活是舒適的話,想一些惡劣的情境吧!居安思危,勿作「此地樂,不思蜀,」的打算。
 5、善度家庭生活,將她的愛情擴延起來—家庭生活亦即愛情生活。我們除了享受愛情,還需要分施愛情。
 6、穿插適度的社交—刻下我們的時代,是相互關聯時代,為避免孤陋寡聞,能夠彼此照拂,需要一些正常社交,一些朋友。
 理想與現實,兩者皆有其中庸之道,都不能失諸過偏,若理想發生偏差,不是成了狂想,便是成了幻想,對現實生活絲毫不會有所裨益的,但專門昧於現實,便會使眼光短視,心胸狹窄,無形中將自己的生活圈子縮小了。
 理想成功的關鍵,有如西哲所說的:「認識你自己」。的確,在人事現象中,知人難,知己更難,假若我不知道自己這塊材料是什麼材料?什麼質地?那我面對這塊材料怎麼去用它?派甚麼用途好呢?先認識自己,才能建立自己,最後才能塑造自己。
 所謂現實,無非是通往理想的必須過程,其本身不是目的;不然的話,一個人便不會有創造發明了,一個團體亦不會有發展和進步了。一個人的生活安於現狀,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假使時間一長,代代相傳,那個家系便成惰性家族,惰性的家族影響到民族的惰性,一個民族若是患上了惰性病,這個民族的前途便堪虞了。
 各別個人的人生理想,決定整個人類的前途,後一輩的年輕人的理想,更影響到未來的整個世界。日前我們這個世紀—太空世紀,科學進步了,但倫理、道德往那裡去了呢?弱肉強食,人慾橫流,貪得無饜的例子俯拾皆是,很多人崇拜物質,信仰現實主義。講到這裡,年老的一代,該負一些責任,因為他們實施「身教」得太少了。年輕人富於理想,他們的長處是進取和熱情,可惜欠缺經驗,可是保守性強,進取力薄弱。為溝通理想和現實,年輕的和年老的需要來一次大合作,老年人若能經過「返老還童」這一關,以經驗補理想之不足,則人際社會的和諧、富足、進步的境地,不難求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