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聽濤聲海韻--戍守馬祖莒光島回憶錄/潘憲榮

  • 2019-11-19
 軍旅生涯中最值得珍藏的記憶,是戍守外島的日子,常常這份懷念就如細細的潮音縈繞耳畔。靜靜回顧那段同生死、共患難的歲月,心中充滿喜悅與感恩。「諦聽濤聲海韻」是我二度戍守馬祖莒光島,目睹全島軍民精誠團結,發揚勤儉刻苦的精神,建設戰地的真實記載,內容包括:島的素描、運補、過年、信件、砲聲、夜行軍、種樹、構工、堅實的種子、美麗的航線、春風、士官長、冷的記憶、飄揚的旗幟等十四篇。每一篇不在對島上一草一木、一槍一砲的描寫,而是想以樸實無華的筆捕捉心中那份難以遏抑的波動。真的,若說島上讓我們懷念的是美麗的風光,堅強的工事,不如說是懷念那段將個人生命與島的存亡緊緊相連的歲月……
 一、島的素描
 我們喜歡它的名字—莒光,它的名字教人想起歷史上,三里之城、五里之廓的即墨與莒城,充滿戰鬥精神。
 莒光包括東莒、西莒兩島,位於閩江口東南,為馬祖列島的一部,原名東沙,四十二年易名白犬,六十年十月十五日蒙先總統蔣公命名為「莒光」,寓「毋忘在莒」的深長意義。
 多年來,全島軍民發揚勤儉刻苦的精神,秉墾荒者「人定勝天」的毅力,胼手胝足、同心協力共同建設這個島。
 沒到過莒光的人,定難以想像出島的進步情形,尤其當船泊漁港外,遠遠望去,浪濤拍岸,海鷗飛翔,小島默默屹立於海中,常會給人一種孤寂、荒涼的感覺,等上岸後才發現這是一個堅強而美麗的島,一上岸,迎面的是一個叫青蕃(現名稱:青帆)的小村莊,這個村子是西莒最熱鬧的地方,有市場、商店、郵局、電信局、學校,另一個村子叫田澳,村子裡有一座可容納二、三百人的電影院,從青帆到田澳約一公里,沿途有大運動場、梅園、中正公園,看到這些設施心中感到格外地親切,回想大夥兒手持圓鍬、十字鎬揮汗的情景,無限地喜悅漲滿胸懷,因為這些設施的每一粒沙子、每一塊石頭都融合著弟兄們濃濃的情感啊!
 從西莒搭船到東莒約二十多分鐘,來東莒的人大部分會去兩個地方攬勝,一處是紅毛城,清朝鴉片戰爭失敗後,門戶大開,英人於一八七二年在東莒福正村山嶺所建造,內有燈塔一座、大小白屋四間,塔後置古砲兩尊,周圍矮牆環繞,當地民眾稱之為紅毛城。另一處是懷古亭,明朝萬曆年間,大陸沿海倭寇猖獗,朝廷命戚繼光討伐,戚令沈有容鎮守閩南各島,萬曆四十五年大敗進犯東莒之倭寇,並生擒六十九人,閩人董應舉時任兵部尚書,特勒石於此,以記其功,表揚其英勇事蹟,島上軍民特建古色古香亭子一座,以維護石刻免受風雨侵蝕,並由當時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命為「懷古亭」。來燈塔、古亭一遊,宜人景色,頗能引人遐思。
 從東莒到西莒,我們深愛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對它的懷念常如潮水般漲滿胸懷……
 二、運補
 補給艦來了,是弟兄們最高興,也是最辛苦的一天。這個交融喜悅與艱辛的日子,在我們的腦海裡留下難以抹滅的記憶……
 那時,我們戍守馬祖莒光島,每個月有二到三次的搶灘運補。補給艦上滿載著物資,有糧秣、彈藥、油料還有信件及各種物品,通常弟兄們必須在兩個潮水的時間內卸完,因為時間一到,潮水上漲,補給艦必須退出灘岸返航。因此,不論在大太陽下或冷風中,大夥兒一定要有「使命必達」的精神,團結一致達成任務。不論多麼辛苦,都必須無怨無尤地去完成。以往在臺灣要吃什麼就有什麼,要買什麼就有什麼,在這裡,你有錢並不一定就能買到你要的東西,所有的後勤物資都是從臺灣運補來的。以往從未想過外島前線的生活條件如此艱苦,來到前線,心中的那份感受就像一位生活在幸福、安樂中的子女,瞿然發現庇蔭他成長的家,原是屹立在風雨中。想想,國家多年來的安定繁榮是多少人付出心血所換來的;而今,這份責任輪由我們來扛,豈能不戮力表現出中華兒女的豪氣與英勇。
 記得那是來島上的第一次運補,補給艦冒著洶湧的浪濤搶灘,原本兩個潮汐的作業時間,因天候惡劣縮減成一個潮汐,為了趕在漲潮前完成任務,弟兄們迎著冰冷的海風,將一箱一箱彈藥、一包一包水泥、一袋一袋物品和一大堆鋼筋扛到灘岸,衣服濕了,肩膀磨破了,仍咬緊牙關與時間賽跑。搶灘運補視同作戰,必須竭盡所能達成任務,扛在肩上的豈僅是補給品,更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啊!渴了,水壺掛在S腰帶上,餓了吃片乾糧;弟兄們眼神交會的剎那,彷彿在互道加油。在時代的風雨聲中,誰都沒有資格做溫室中的花朵,誰都沒有資格抱怨喊累。只有如松柏般地不畏風寒,才能迎接各種挑戰。弟兄們一個一個進入艙內,又一個接一個扛著東西出來,工作雖然枯燥辛苦,但心裡卻非常充實。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滾滾的濤聲,見證了弟兄們堅忍的團隊精神。
 一包米、一塊肥皂、一個罐頭……以往何曾特別留意這些東西,而今,我們格外珍惜來自後方的每一項物資,即使是一根釘子、一條鐵絲,在這裡都顯得格外珍貴。我們知道要建設這個島,不論是精神或物質都要付出許多代價,數十年來這裡的建設都是在物資極度匱乏的狀況下,由弟兄們和居民採取克難的方式建造而成的。
 運補船不論在東莒或西莒搶灘,都有很多東西要用小船運到另外一個島,如果遇到冬天浪大時,轉運的工作就更加困難,小船搖晃得很厲害,海水常會濺到船上來,把人和物品全潑濕;記得有一次天氣又冷、風浪又大,我們以小船接運桶裝的汽油,快到岸時,一陣急浪把滿裝汽油的鐵桶捲入海中,有幾位弟兄毫不遲疑的穿上救生衣躍入海中,將油桶推上岸。冷冽的海風吹在弟兄們濕漉漉的身上,看著他們流露著堅毅與自信的臉龐,心中翻騰著萬丈豪情,我們告訴自己:「能弘揚團結精神,開創勝利契機者,捨我其誰?」戍守外島的日子,弟兄們已鍛鍊出不怕難、不怕苦的毅力和勇於負責的精神。生活本是一種考驗與學習,愈是艱困的生活,愈能激發官兵的戰鬥意志,勇於接受挑戰者才能煥發生命的光采。
 歷經風雨的洗禮,更能培養堅忍的毅力;歷經血汗的淬煉,更能煥發勇士的精神;歷經艱困的生活,更懂得知福惜福與感恩。
 補給艦走了,我們期待下一次運補的日子,卸貨與搬運雖然辛苦;但它總是帶給我們最難忘與美麗的回憶……
 三、過年
 當兵能在外島過年是一種難得的回憶。記得七十二年的春節,我們的部隊在莒光島過年。為了讓離鄉背景的官兵,也能歡度佳節,各級長官均非常重視過年的各項活動,年前的兩個禮拜,整座島嶼就已充滿了過年的歡樂氣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