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童趣相遇的交趾陶/答啟

  • 2020-12-04
 泥土和人類的文明密不可分,當它經過火焰的淬鍊,就能化身成陶瓷器,盛裝了人們多樣化的生活百態,交趾陶可說是具有代表性的例證。
 我在嘉義新港鄉的板頭村漫遊,來到其中一處的交趾藝術村,充當村莊門神的傢伙,是一位模樣可愛、身材比例和正常人不同的小男孩,他爽朗的笑著。過了片刻,我才猛然想到,其實小男孩的本質,是歷經高溫燒烤的交趾陶,難怪能無視頭頂上炙熱的陽光。
 這十多年來,交趾藝術村是板頭村的響亮招牌,在這裡可以見到不同的交趾陶作品。它們的出現,和嘉義盛行的交趾陶製品,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要追溯「交趾」的由來,它代表的是中國廣東嶺南所產的陶瓷器。這樣的燒冶技術從中國沿海,流傳到台灣的中南部,再融入本土工匠研發出的剪黏瓷片技巧,就演變成嘉義獨到的交趾陶藝術。廟宇的簷頂裝飾,是交趾陶發揮身手的舞台,它可呈現出不同的神明形象,或者是民間故事裡的好人好事代表,模樣逼真,彷彿正向虔誠的信眾諄諄教誨,熱忱永遠不減,完全忘了累這個字的存在。
 隨著交趾陶走向民間,面貌顯得更加活潑,它們的外觀,不再只是天上的神明,或是流傳的忠孝節義典範,而是貼近大眾生活的平凡人物。它們可以是一群享受打球樂趣的少棒隊,或是幾個翻牆到一半被發現的頑童。最能吸引我目光的,就是有個交趾陶女孩,半遮著臉躲在牆後,害羞的模樣,著實惹人憐愛。任何喜歡玩捉迷藏的孩童,都會主動和她握手,再送上幾句鼓勵的話語,她似乎也能聽懂,睜大了眼張望。
 在交趾藝術村的人物和動物,都帶有詼諧的童話色彩,只靠五官的簡單表現,就能呈現出動畫作品常見的幽默感。我站在一處池塘邊,有個泡腳的交趾陶小男孩斜眼望向我,帶著滿臉訝異,像是不解為什麼我特別關注他。我以村民泡的熱茶向他致敬,而他的眼神,仍是像被狐狸附身,疑惑的模樣讓我莞爾。
 到了這邊,總是能聽到許多家庭成員的歡笑聲,真實的孩童與交趾陶小孩在此刻沒有分際,嘻鬧聲如海浪傳開,可以一直奔向藝術村的牆邊。繽紛生動的牽牛花、枝葉茂盛的樹木,將整片牆當成了棲息地,靠近看就能發現,它們同樣來自於交趾陶,花瓣、葉片以及鱗狀的樹皮,全都是以水泥黏上的瓷片。平凡無奇的泥土經由老師傅的巧手,度過從捏塑到釉燒的成型,再透過各式剪黏步驟,就能呈現出活躍的樣貌,它們可以和大自然的真實生物一同呼吸,陪伴這片土地,走過樸實而豐盈的時光。
 我站在藍皮車廂旁,交趾陶小孩的追逐身影,是車廂外殼最鮮明的活動廣告。而我身邊正好就有一群孩童,模仿這些交趾陶同伴奔跑,一路衝到了牛車附近才停下。主要由藍灰色瓷片拼貼出的牛隻,比平日低頭勞動的真實牛兒,多出了鮮艷的花紋裝飾。一位長者摸著交趾陶大牛,向孩童分享各種製作的技巧,大家聽到出神,像武俠小說的主角,急切的向這位老師傅求教。
 在一旁做筆記的我,看到老師傅感動的神色。我不禁深信,這就是交趾藝術村所期盼的夢想,在充滿童趣的喧鬧聲裡,可以世世代代的傳承交趾陶技藝,讓眾人對於這項民間傳統絕活的熱度,永遠都能維持在釉燒的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