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爾可以在網路看到「網紅」發表影片作品,專門介紹各地美麗的風景,除了天然美景之外,還會框列當地特產以饗讀者,因而成為一種風潮。
其中有一些來台留學的外國朋友,尤其讚美我們這一個美麗的國家,甚至拍攝類似「微電影」的短片,藉由網路群組分享網友,其影響範圍已經達到無遠弗屆之境了。
好比此刻想起網路曾經輾轉流傳一位泰國攝影師Theerasak Saksritawee在部落格所發表一系列名之為Lost in Taiwan的相片,仔細欣賞好幾十張台灣各地的風景作品之餘,原來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景點,我們平常身歷其境也許沒有甚麼強烈的感覺,可是透過鏡頭美化與詮釋之後,不禁發現竟然像似相簿所凸顯「人間仙境」那般迷人。
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景點,其實其天然美景早已經烙印在人們心中,只不過經由專業攝影者的角度切入和擷取之後,不但呈現了原本就蘊含在其中的內涵,而且似乎以互相襯托的成果展現在人們眼前。
例如我們都知道台北101摩天大樓的拔地擎天之美,也看到了中正紀念堂的格局方正與宏偉,更體驗了日月潭宛如淳樸的仙子具有虛無飄緲與含蓄之姿,以及鄉野院埕製作麵線的傳統美學…等等影像,它們像似融入日常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大家無時無刻都在呼吸一樣,以致於讓我們疏忽了大自然帶給予外國人視覺上之震撼,直到如此令人驚艷的作品出現之後,讓國人對於居住在人間仙境的福氣備感深刻。
此種情境和唐朝詩人賈島詩作【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境界相比較雖然不盡吻合,然而畢竟我們長久身歷其境之餘,也許會忽視周遭環境之美而不自知,像似不識廬山真面目那般迷惑吧!
所以我們想到台灣這些天然美景、人文影像和大地融合的相片,其實無不散發出極其迷人的風采,而且緊緊抓住外國遊客的心,所以每年都有超過千萬人次之旅客前來寶島觀光。
我們看到了這些相簿當中,有一部分是拍攝夜景與燈光的夢幻之美,這樣的作品讓我們想起日本北海道,從海拔三百多公尺函館山上眺望函館市夜景的經驗,當地夜景是許多人到了北海道旅遊都會前往體驗的景點之一,甚至觀光宣傳手冊也號稱此地是世界三大美麗夜景之一,其它兩個地方分別是香港太平山和義大利拿坡里。
當我們在昏暗的夜晚乘坐纜車登上函館山之際,但見人山人海擠滿在觀景台不太空曠的空間裡,然後面對視野良好的玻璃窗戶往外眺望,欣賞沿著海灣所形成的都市夜間燈光所散發之景觀,大家無不發出驚奇與讚歎之語氣,紛紛表示看到這樣的夜晚真是好難得呀!
「雖然觀光景點通常會自我標榜或是號稱世界幾大美景,即使大部分都具有名副其實之內涵,不過或許和刻意營造的觀光口碑也有些關連,以致於口耳相傳的結果,大家也樂於接受這樣的意象了。」K分享這樣的感覺。
她的感想確實有些道理,就以所謂世界最美麗三大夜景的景觀來說,其實最為重要的地方,就是匯聚了各地聞風而來旅客,大家為了同樣理由而產生了「同體感」的群眾心理,所以就會同意大家所認同的圖騰,當然會因此而覺得那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景觀了。
「所以最大的原因,原來就只是感覺所造成的心理而已吧!」另外一個朋友F頗為認同K的想法。
假如要詮釋這樣的想法,那麼讓我們嘗試想像一個畫面,一對正在熱戀當中的情侶,相約來到了大肚山腰看夜景,當他們一邊啜飲香醇濃郁的咖啡,然後一邊眺望位於山坡下面台中港區的夜景之際,不禁感到情意濃濃而且頗有感覺的氣氛襲來,於是覺得當下彷彿似天上人間那般浪漫,甚至把這種充滿旖旎的經驗當作最為珍貴的回憶了。
所以這種情況對於這兩位戀人來說,當年在大肚山上看夜景就是最美好的享受了,無論所謂世界幾大夜景都比不上;當然同樣的情況也可以用在陽明山上遠眺台北盆地之夜景;或是在八卦山腰高速鐵路經過的地方,也讓很多人想像成馳騁於銀河鐵道的美妙經驗;甚至只要站在海拔比較高的丘陵地,同樣都能夠欣賞到充滿極致之美的燈光夜景。
我們從那位泰國攝影者所提供的相片,大致就可以發現上述因為感覺而導致美好回憶的道理了。
不過我們還是蠻敬佩攝影家的才能,由於其專業素養和技巧之故,往往把一些看似平凡而簡單的事物,摻入其自身觀景視窗而捕捉最為美好的畫面,因而讓相片呈現出個人獨特之風格,偶爾更是攝影藝術登峰造極之佳作而讓人讚歎不已!
回過頭來提到因為群眾心理而覺得夜景之美,可是卻也還有另外一種境界更為珍貴,那就是凸顯內心世界的寂寥之美學,有時候是那一些熱鬧非凡或是繽紛燦爛的美景所難以比擬。
類似的寂寥內心世界所呈現出來的活美學,比較讓一些人所樂於討論的焦點,大致可舉出日本美學觀點當中的「侘寂」之美。
所謂「侘寂」生活之美學,一般認為「侘」就是在極其簡約的生活中,享受心靈層次之愉悅,然後在極其貧乏困頓之際,卻依然以悠閒和坦然的胸懷來感謝天地;至於「寂」則是在清朗與寂寥的境遇裡,藉由外在和內心的修養功夫,進而領悟到禪意之深邃韻味。
假使人們循著這樣的生活美學之途往下走,那麼當我們面對一盞閃爍不定的燈光之際,或許在內心可以因此而興起更多的思維,透過此種境界而衍生的思維,說不定能夠營造出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甚至因而達到禪宗所提及「頓悟」之境界。
反過來若是置身於熱鬧繽紛的娑婆塵世當中,或許原本空靈而理智的內心世界,卻會因此而被蒙蔽、汙染和改變,以致於無法參透大自然所孕育的奧秘之境,當然也就沒有辦法享受所謂生活美學的情境了。
從一位外國攝影者的作品來看台灣之美麗,讓我們發現了世界上所有的美學根源,極有可能都是來自於內心世界的感受、變化、薰陶與承受;換句話說,人們所擁有不同的心境與領悟,皆來自於本身最為敏銳和原始的感覺而已,所以透過自身的內外在之觸覺與感覺,大都能夠發現自我的極限在哪裡,進而藉由這種根本的悟性和後天之修養,來規劃每一個人的生活節奏,並且走入一個最為適合於個人的生活美學之境界了。
雲深不知處/林清陽
-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