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加工製造業回顧之(五)馬祖「鹹庫」蝦油廠興衰史

  • 2002-07-29
文/圖:宋志富

前言:

馬祖五十歲以上的人,幾乎是吃蝦油(鹹滷)長大,
儘管現今醬料口味多樣,地方老一輩的仍對傳統釀造的
蝦油情有獨鍾,無法忘懷它的獨特原味。

地方早年貧困,大部份家戶三龍lash;不繼,儘有地瓜充饑
,也無菜餚,大多以蝦油沾配,甚或以粗鹽泡水作為佐
料。

在漁村內捕魚人家,經營麻纜船,上等漁獲運往大陸
內地販售,中等魚類醃製銷售,下雜魚則可製成蝦油,
當年,製造蝦油十分普遍。

正宗蝦油 萃取原汁

傳統蝦油的正宗製作過程是將下雜魚瀝乾以粗鹽醃於
缸內,經一年至二年醱酵,倒出魚露液體曝曬,曝曬時
間宜在端午節前至農曆八月十五日秋節前,其原汁再予
過濾後倒入原缸內沉澱一星期左右,取其魚液即成蝦油
,不添加任何化學防腐劑,為烹飪調味之珍品。

至於半傳統製作的蝦油,則以醱酵之蝦魚液體,置於
鍋爐蒸煮、過濾即成,但在過濾後的原汁魚目混珠滲入
鹽水,而失去純正原味。目前,台灣市售化學合成的蝦
油則以丁香魚提煉原料摻雜鹽水而成,其風味相對遜色
,若化學物過多且對人體有害。

新鮮鯷仔 上等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