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飄洋過海,赤手空拳,在台灣打出了「蔥油餅王
國」的招牌;他們獨特的自營謀生方式,也寫下馬祖人
在異鄉奮鬥史的一頁。
馬祖在六十年代,列島周邊漁場衰退,漁產毗lash;竭,海
禁存在已久,中共「單打雙不打」砲擊持續進行,各島
上非行政或交通要地的村落欲振乏力,這些經濟與生活
陰影普存於民間。此時,金馬兩地人口遷徙放寬,台灣
輕工業興起,民眾相繼移往台灣謀生,少部份創業自設
工廠、公司,大部份為成衣、製鞋、傘廠等人力,為馬
祖人第一波遷台主要謀生方式。
到了七十年代,台灣工業科技化,廠房人力市場需求
減少,馬祖人轉而自營蔥油餅攤位,成為馬祖人第二波
遷台主要謀生方式。
馬祖人在台北縣市賣蔥油餅、甜甜圈、兩相好已佔有
一席之地,台灣消費者也以此為馬祖人代名詞,只要是
賣蔥油餅的攤位,就是來自馬祖老鄉,有的指定要吃馬
祖的品牌,在台北已打出了一片江山。最近,國內雜誌
、報紙也都大幅報導,更打響了馬祖蔥油餅的知名度。
馬祖人蔥油餅攤位,目前遍及台北縣市的角落,桃園
、台中、高雄、花蓮也都有它的縱影,其中以台北縣市
最多。有趣的是,
《馬祖人在台灣》 一攤車 養活一家人--賣蔥油餅的
- 200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