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海中財神之(三)-東引黃魚汛季榮毗lash;史/

  • 2002-08-20
前言

黃魚,曾是馬祖最有名氣的魚類,排名第一應當之無
新lash;。在最鼎盛時期,近千艘船隻湧集撈捕及販售,兩岸
分治後,民國六十至七十年間,南、北竿及莒光船團每
年三、四十艘,三、四百漁民駐紮東引,估計年產三十
至五十萬公斤。七十四年後,這項海中財神消失,撈捕
黃魚盛況也隨之消褪。

菊花開時 黃魚報到

馬祖出產的大黃魚,在臺灣曾是觀光飯店的珍品。黃
魚之名,緣於菊花開時魚來,魚色黃如菊,故名「黃花
魚」,簡稱「黃魚」。其頭製lash;骨內生有二顆石狀魷骨,
色白如磁齒,晶瑩如玉,似石非石,故動物學上名字稱
之「白石首魚」。在馬祖服役的軍中弟兄大都收藏做為
項鍊飾物。

黃魚屬硬鰭類,體平扁,有細鱗,頭大口闊,背上金
光閃閃,腹淡白略帶青色,是一種信魚,隨魚汛期大量
湧到,每年秋冬之交,從農曆八月至翌年五月為黃魚季
節,成千成萬聯群結隊而來,綿亙數里,謂之「黃魚迴
游汛」。

過了時汛,魚漸小味亦較差,最後便一尾都難尋求了
,但馬祖則不然,一年四季均有出產,只不過農曆春節
前後的倍加肥美而又量多而已,這也是馬祖得天獨厚之
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