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海中財神之(二)-馬祖蝦皮外銷的興衰史(特別

  • 2002-08-13
文:宋志富

前言

蝦皮,曾是馬祖的代名詞。在五○、六○年代,曾是
地方主力漁業,也是漁民生計收入的大宗,但也拖垮不
少漁家欠貸,發生傾家蕩產事件。

馬祖蝦皮最大豐收是民國五十三年,其後逐年下降,
而走下坡則在民國七十年之後,至民國八十年,各島空
地、廣場、防波堤上四處曝曬的場景走入歷史藏櫃。

五十三年 產量冠軍

民國五十年,地方漁產在漁船及機具更新下,獲產量
增加,而蝦皮外銷成叫lash;,扮演火車頭的角色。

從民國四十六年戰地政務實施,推動輔助漁業發展,
地方漁民置蝦皮網由五百張,增加至一千五百張,足足
成長三倍。

過去蝦皮產量由七千公斤,到民國五十三年產量最高
一百四十萬公斤,之後也多維持在三十三萬至八十萬公
斤之間。

在豐收的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年這三年都在高產
量的百萬公斤,外銷總值每年都在一千七百萬上下。

統一收購 價格升級

當年是由台灣遠東公司承銷,為蝦皮統一外銷,民國
五十四年,並由政委會、縣府及蝦皮外銷輔導小組委員
介入,主要維護漁民權益,提高蝦皮價格,也是政府官
方繼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