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日前坦承
,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大量假冒偽劣、合
同違約、行賄受賄與虛假披露等現象,導致企業與社會
都存在因失信而付出巨大的成本。
中新社日前引述陳清泰所說,中國大陸經濟經過二十
年的快速成長,社會非常重視硬體建設,但是對於誠信
這個問題重視不夠,而現在正在嚐它的苦果。
陳清泰坦承,中國大陸有些地方的領導幹部總是片面
理解「發展是硬道理」的理論,搞假冒偽劣。實際上,
不僅使地方失去信譽,不但不能很好地發展,還為地方
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報導引述陳清泰所說,中共傳統體制下的信用資源是
政府獨家掌握的,加上政企不分,企業之間、企銀之間
、企業與職工之間,都是由政府串聯起來。銀行之所以
給虧損企業貸款,不是因為這些企業有吸引力,而是因
為企業後面的政府,所以在現行體制下,政府資信代替
了企業資信,因此企業對貸款沒什麼責任感。陳清泰直
言,有的大陸廠長甚至說:「我借錢的時候就沒想到還
」。(中央社)^L
中國大陸社會因不講信用支出巨大成本(大陸視窗)
- 200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