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土地糾紛傷感情 解決問題要政策性面對

  • 2003-11-22
 【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馬祖各鄉島的土地總登記都將陸續進入公告階段,最早公告的莒光鄉已經發現有近八成土地有軍方提出異議,這種現象擴及各鄉島之後,民眾的權益將大受影響,軍民爭地的戲碼將天天上演。馬祖因為戰地政務的歷史背景而有今天軍民爭地的情況發生,解決歷史性糾葛就必須由政策面著手,否則軍民土地糾紛會沒完沒了。 馬祖在民國八十一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中央特別制定了安輔條例適用金馬地區,其中開放土地總登記,還地於民是安輔條例的立法精神之一,而各鄉島民眾在忍氣吞聲四十多年之後,終於有國家賦予討回公道的權利,大家都開始申請屬於自己或祖先的土地;但不可否認,其中有部份民眾有意或無意的申請不屬於自己的土地,無論如何,土地總登記給了民眾一個正常正當的管道。 軍方在馬祖究竟有沒有土地?從歷史層面而言,國軍是在民國三十八年以後進駐,就常理上判斷應該這些土地不是民地就是公有地,很多民地都是在國軍進駐之後被佔用至今,這一點軍方不可否認。但在法律層面來說,軍方以戰備任務需求為由,合法佔用超過二十年的時間之後,土地所有權的歸屬就有爭議,如果軍方硬是強佔到底,現行法律可能還不能為所謂的原地主討回公道。 軍民土地重疊糾紛的情況在土地總登記之後全部浮現,軍方之所以在準備裁軍的大前提之下還在大規模的申請土地登記,其心態確實可議,主要原因大概是不想讓以後有太多民眾拿著合法的權狀提出佔用補償,但軍方有意或無意的擴大營區範圍,就是企圖佔老百姓的便宜,這種心態與作法均不可取。 地區軍民為了爭地,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與金錢,旅台地主台馬來回奔波,糾紛調處上法院,為的是什麼?軍民土地糾紛源自於戰地政務的歷史背景,就好像政府在處理二二八事件及金馬自衛隊補償案例一樣,必須以更合乎情理的政策去彌補所謂歷史的遺憾,更何況金馬的大部份土地理應不屬於軍方;因此,為了避免軍民因爭地而傷了幾十年累積培養的歷史情感,軍方必須在政策上調整金馬營區土地政策。歷史的缺憾不能由手無寸鐵的百姓來承擔,政府及軍方若能以更寬容的心看待土地問題,該歸還就歸還,該徵收或補償的就依法處理,而企圖佔便宜的百姓也要儘早放棄這種有違良心的想法與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