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岐澳口景觀功能已喪失 浮動碼頭創造休閒漁業契機

  • 2003-12-23
 【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塘岐澳口爭取設置浮動碼頭之事已獲得更多漁民的支持,現有錨泊的十多艘船主認為政府可以找專家規劃一下。事實上,在東移跑道將塘后沙灘一分為二之後,靠塘岐側的海灘已無景觀上的價值,但也換來了較封閉的港灣,漁民希望建置浮動碼頭不光是為了自己上下船方便,更希望浮動碼頭帶動休閒漁業的發展。 休閒漁業是近來各縣市政府大力推廣的政策,但海域面積廣大的馬祖,發展之路卻受主客觀因素而裹足不前,除了相關法令的限制外,缺乏硬體設施也是原因之一。塘岐澳口之所以由幾年前無漁船錨泊到現在數量激增到十多艘,甚至已超過典型傳統的橋仔漁港,原因是東移跑道造就了較封閉的港灣型式,避風效果是全北竿僅次於白沙碼頭的澳口。雖然興建機場使塘后沙灘景觀的功能大打折扣,但澳口用來做休閒漁業推廣基地的條件,卻是愈來愈好。 北竿的傳統型態漁業在海域資源復甦之後,已有起死回生的跡象,也因此小型機動漁船的數量增加,其中又以塘岐澳口數量最多,但在漁民認為是泊船良港的澳口卻沒有任何設施可以對漁民有所幫助,這使得上下船作業有潛在的危險,更阻礙了這個復甦行業未來發展之路,實屬遺憾。對大多數的漁民而言,靠海維生之路是很艱鉅的,唯一可以讓漁民再創漁業第二春的只有往休閒漁業之路,因此,塘岐澳口規劃簡易浮動碼頭,對漁民而言是一大利多。 若以東引的浮動碼頭為經驗,塘岐澳口可以最少的經費來達到最大的效益,最少的經費指的是五百萬元以內,最大的效益指的是十多艘、或許將來更多的漁船有碼頭可靠,不論是漁民或嚮往休閒漁業的一般民眾可以有安全的上下船設施。就以投資效益而言,幾百萬元不算多,但卻可以為未來海上休閒漁業或活動奠定基礎。 休閒漁業發展在硬體設施上補強,在軟體的法令配合之下,傳統的漁民就有機會擺脫貧窮,現在辛苦下網一天賺個千把元,未來載著台灣釣客渡礁釣魚一天至少三到五千元收入,浮動碼頭再配合一些岸上設施規劃,就可以像漁人碼頭一樣成為可生財的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