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在全國垃圾環保化的政策之下,北竿風山衛生掩埋場完工了,但這座價值數千萬元的垃圾最終處理場,卻在還沒有使用就被認為有多項缺失要改善,顯然負責設計的顧問公司考慮有欠周延,而缺失之中其它問題都還有辦法解決,唯覆土來源將是未來掩埋場操作正常與否的重要關鍵。 所謂衛生掩埋場就是指垃圾在做最終處理時,強調且重視衛生,其主要的操作模式是將傾倒之垃圾以土覆蓋,就這樣一層垃圾一層土,直到整個場區容量飽和為止,然後再以植栽或美化完成土地儘可能復原或做其它功能的再利用。風山掩埋場興建立意良好,但從選址開始就一路爭議不斷,一般鄉親民代最大的質疑是中華規劃的場區能夠使用五到七年嗎? 垃圾衛生掩埋對北竿而言是全新的處理模式,鄉公所其實到目前為止還算門外人,連門外人都可以輕易發現未啟用的場區有多項缺失存在,那負責做整體規劃設計,號稱專家的內行人要如何自處,這是政府過於相信及依賴顧問公司又一次慘痛的教訓。而公所提的六項問題有一些是設計時未考慮的部份,這些或許是當初因為經費不足或其它因素而造成。其實要改善也不難,再花點錢就是了,但覆土來源不易的問題卻牽涉到整體環保政策的考量,才是應該更被重視的大問題。 早有地質學家說馬祖的地質結構是「骨硬皮薄」,意指馬祖的表土少,垃圾掩埋最需要的就是土,風山掩埋場四周全為民地,即使有土也不見得可以採,如果說以土方外購來處理垃圾,不就本末倒置了。因此,未來風山掩埋場場區太小還是其次,附近尚有更好的地形可供擴建,覆土沒有足夠供應源才是最大問題。可能半年甚至三個月之內,處理單位就會為此大傷腦筋,在正式啟用之前,務必先想好土要從那裡來。 整體而言,馬祖的垃圾採掩埋方式是備受爭議的,掩埋場區無法重複使用,即使垃圾減量做的再好,掩埋場也有裝滿的一天,又要面臨選址問題,覆土不足的問題,對地小島散的馬祖而言,垃圾採取焚化方式應該是比較長久的思考方向。
風山掩埋場的覆土來源是大問題
- 200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