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埋場選址不易、覆土不足 馬祖不宜 垃圾集中處理效益高

  • 2004-03-10
 【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斥資新台幣近四千萬元興建的北竿風山衛生掩埋場,現在面臨用與不用都兩難的局面,這可能是當初爭取規劃設置所始料未及的,馬祖地小島散的特性,掩埋場究竟是不是最理想因地制宜的政策,環保部門要長遠思考,馬祖各島垃圾量雖然不多,但分散處理事倍功半。
 隨著生活型態的不斷改變,馬祖現在居住人口不過萬把人,但垃圾量卻是倍數成長。過去各島的垃圾都是找一個適當的山谷直接傾倒,但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這種做法已經不合時宜,也因此政府近年來不斷爭取經費做掩埋場、焚化爐等設施,但並非所有現代化的環保設施都適合馬祖,其中掩埋場就是最具爭議的環保政策,無法契合馬祖地小島散的現實局面。
 北竿鄉風山衛生掩埋場從選址開始就有不同聲音,當時有幾個點列入評選,結果決定在風山,然而在規劃的過程中,所謂的專業顧問公司設計的成果與地方需求有很大出入,這是掩埋場錯誤的第一步,其次是掩埋場四周均為民地,且多陡峭坡地,表土是否足夠的問題是錯誤的第二步。其實這些問題牽涉到的全是政策的爭議,好在南竿現有一座焚化爐,可以解決馬祖掩埋場選址不易、覆土不足的種種問題。
 要在各島都設置焚化爐是不太可能的事,除了建置成本高之外,操作與維修就是地方政府無法解決的難題。因此,唯一可行之道就是垃圾集中處理,將各島垃圾集中在南竿焚化,不但提昇焚化爐的效益,而處理垃圾也只剩下單純的運送問題,以人口次多的北竿鄉為例,一天全島不過兩噸垃圾,水都能運,垃圾有何不可,加上各碼頭港埠及裝卸設備都足夠處理數量不大的垃圾。目前各島都有掩埋場,即使可以處理垃圾達五到七年,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馬祖地區的地理環境特性是如此,今年七月一日起,各鄉的掩埋場要回歸環保局管理,以現有的人力、經費,肯定是疲於奔命,儘早回歸政策面,重新評估垃圾環保政策,才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