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轉路轉 改善馬祖空中交通 嘗試規劃進場航路

  • 2004-05-27
 【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擾亂空中交通的霧季告一段落,但每年一到四月,有長達數月的時間,台馬空中交通因霧季而無法正常運作,改善馬祖機場不論是南竿炸山、北竿填海,都不是短時間可以達成的任務。現階段唯一可以嘗試的是規劃適當的進場程序,山不轉路轉,對於降低機場起降能見度限制及突破目視機場障礙點而言,多少會有所幫助。
 馬祖目前南北兩座機場都因為主客觀因素而無法成為精確的儀降機場,尤其是去年才啟用的南竿機場,因為地形障礙,仍然被定位為目視機場。今年的霧季交通飽受關場、轉降之苦,對於致力發展觀光及小三通中轉的馬祖而言,空中交通的不穩定等於先天條件上受限,發展也是有限的。改善馬祖對外交通是過去十年來政府不斷努力的目標,至今雖然有成果,但仍未盡理想。不久前,民航局針對啟用才一年多的南竿機場評估改善起降條件所需經費,竟然要五十億之多,不論民航局是否高估了經費,但改善機場地形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任務。
 隨著導航科技的日益精進,改善馬祖機場的起降條件可以有多元化的思考方向,改變機場地形或許難度很高,但依照現有地形規劃適當的進場航路卻容易得多;以北竿機場為例,九十一年底由目視機場提昇為非精確儀降機場時,沒有增加任何助導航設備,光靠所謂進場程序的規劃就能實現,去年又因為歸航台位置遷移至航站,經航路修改之後能見度限制從三千六百降到三千二百公尺;同樣的情況也值得南竿機場嘗試,規劃進場程序與航路花不了多少錢,民航局本身就能做,南北機場的現況就有機會突破。
 南北竿機場走向在同一條線上,相距不到十公里,兩點可以互為儀降程序上所指的外信標台,該如何規劃適當且安全的進場航路,民航局是專家,任何可行的方式都值得嘗試。對於交通部而言,改善離島交通責無旁貸,短時間內以改善能見度標準為目標,長遠的角度仍然是需要一座可長可久的機場來澈底解決對外交通,創造永續生存發展的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