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馬祖各界爭取第二家航空公司進駐的議題在府會連袂台北行之後引爆,起降條件較優的北竿機場被解讀為馬祖航線的「負擔」,立榮說,如果開放第二家,北竿不想飛;華信說,沒有適合機種不能飛,這些都是所謂的理由,如果北竿真的客源少到航空公司都不願意飛,那勢必走上關閉之路,或是重回補貼航線的名單之列,民航局有責任來處理這個問題。
第二家航空公司還沒有進駐,北竿機場的存廢問題就被點到,目前國內有可能經營馬祖線的航空公司大概只有立榮及華信,兩家公司根據過去一年的載客率,研判南竿一定是賺錢航線,而北竿就是虧損航線,賺錢人人搶,虧損沒人要,當初政府以馬祖雙翼形容兩座機場,如果無法在南北竿機場航班規劃運用上做妥善處理的話,如今雙翼可能折翅。
航空公司在商言商,載客率當然是營運的首要考量,而造成南北竿載客率差距十多個百分點的原因之一,是航班規劃上的問題,表面上看航班與載客率沒有直接關係,但馬祖航線特殊就有關係。以今年觀光旺季為例,南竿班次多,北竿少,旅行團無法操作異地進出,最後被迫南進南出。觀光客是未來馬祖航線的主要客源,從那裡進出,只是旅行社的規劃技巧與航班安排的問題。
馬祖航線目前存在的一種尷尬局面,被視為備用角色的北竿機場起降條件竟優於主力機場,而航班卻只有一半,部份的交通亂象與不便源於此,但短期之內要改變現狀是不太可能的。不論是立榮或華信,北竿若歸為補貼航線,則問題比較單純,南竿開放競爭,如此可能是未來比較可行的方式,但關鍵在於如果維持現狀,民航局可不必再編預算補貼馬祖線(北竿)的虧損,改變現狀要牽一髮動全身,以目前局勢來看,民航局不變又不行,現在的處境比地方政府還要為難。
立榮不想 華信不能 北竿真是馬祖航線的負擔嗎?
- 200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