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壁缺乏象徵性本土產業 與風燈結合可以嘗試

  • 2004-11-08
 【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芹壁風燈藝術節落幕,檢討會中各界提了很多建議,活動成果有褒有貶,其中比較令人耽憂的是活動主題為風燈,但有關風燈的著墨太少,而是藝術表演活動反客為主,佔用太多的空間、時間與經費。這類的藝術文化想要形成常態性、延續性的活動,就要抓住特色與方向。
 選擇風燈為芹壁文化產業的主題,其實是不錯的點子,風燈與馬祖傳統、習俗、生活有密切的關連,比起風箏、風鈴、風車要來得更具本土味與合理性,文化局今年辦的風燈藝術節活動,大體而言方向已經正確,只是受限於經費與時間,在整個活動規劃的內涵上缺乏突顯主題的動力,這可能是各界在檢討活動成敗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馬祖的任何產業發展都不能與現實及傳統的環境相悖離,既已選擇風燈為芹壁的主題,爾後就只在風燈上動腦筋,透過動、靜態的內容把風燈發揚光大。
 近年來,地方政府辦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動,但每個活動的性質不同,比較缺乏的就是延續性,以芹壁而言,她是馬祖傳統聚落的代名詞,一年四季都有觀光客,辦任何活動首重延續性,否則兩天、三天的活動一結束,一切又歸於平靜,對整體發展的助益十分有限。因此,風燈藝術節的舉辦時間點與內容同樣重要,把時間與空間做妥善的搭配,讓文化團體進駐,在芹壁成立風燈藝術工作室,任何時間觀光客到芹壁,可以看到有人在製作風燈、在賣風燈,甚至遊客自己動手做風燈,晚上到芹壁可以看風燈,把風燈主題做全面的突顯,讓風燈與芹壁結合,就好像平溪的天燈、鹽水的蜂炮一樣,形成特色之後自然知名度會不斷提昇。
 芹壁在觀光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比較缺乏的是象徵性的產業,橋仔有漁村展示館、黃魚加工廠相得益彰,芹壁若能把風燈發揚光大,亦是可長可久的策略,辦活動只是要突顯產業的特色,枝枝節節也只是點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