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匠師逐漸凋零 閩東風貌重現一大隱憂

  • 2004-12-07
 老師傅功力果然不凡,即使是亂石砌,也亂中有序。(圖/文:陳鵬雄)

 老師傅功力果然不凡,即使是亂石砌,也亂中有序。(圖/文:陳鵬雄)

 【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馬祖傳統聚落風貌五年五億計畫明年可望啟動,九五年開始實質施工階段,屆時勢必需要大量的石匠及木匠專業人員,但目前地區具有這項傳統手藝的師傅有高齡化的現象,年紀較輕者功力不足,這是原貌重現的一大隱憂,向大陸借才可能是唯一之路。
 閩東建築是馬祖聚落特有的型態,石牆、屋瓦是主要特色,即使過去多年政府已投資了相當的金額在古厝修繕工作上,但每年的經費有限,整修數量也不多,到目前為止,四鄉五島仍有很多古厝待修,經建會五年五億的計畫就是針對古厝做原貌重建及再利用的規劃,這也是歷年來規模最龐大的聚落整建計畫,其中古厝修繕至少佔了一大半經費,另外還有公共設施。不論是古厝建物本身或公共設施,都需要專業的技師施工,在龐大預算執行壓力下,又缺乏專業工人,結果很可能就是草草了事。
 目前地區會蓋或修傳統古厝的師傅逐漸凋零,即使還有一小部份,也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無法負荷沉重的工作,如果這些重建工程交到一般營造業手中,還得設法請師傅。專業人員難覓,馬祖找不到,台灣也沒有,唯一還有這方面的人才是大陸地區,經由合法管道引進大陸傳統師傅參與聚落重建恐怕已是不可避免之路。
 傳統的建築或矮牆等公共設施要重建,強調就是一種原貌,施工人員的功力太重要了,最近幾年在一股閩東風吹襲之下,很多公共設施都大量運用了石材,但是包括材料、工法都和傳統有一些出入,成果雖然是感染了一些閩東味,但距離原貌重現還差一截。政府大量投入經費的目的絕非基於重新造鎮的立場,因此,不論是整修或重建,建物的外觀主體都必須與傳統相似、甚至相同。閩東石屋如果施工得宜,至少具有保存百年以上的條件,但前提是幾年就要小規模翻修一次,而且是有人居住比無人居住更容易保存,傳統匠師的傳承也應評估納入五年五億的主計畫之中,如此才能生生不息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