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在地農漁產品加工 觀光產業便能永續生存

  • 2004-12-31
 【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馬祖的冬天很冷,但時令的農漁產品都很有特色,也有開發加工特產的潛力,大白菜、高麗菜、蘿蔔、地瓜等,大力推展地區農漁產品加工是政府重要的產業政策,輔導計畫年年有,比較缺乏的反而是廣告知名度。
 緯度較高的馬祖列島地無三里平,但並非貧脊之地,冬天的馬祖氣溫夠低,對於適合低溫生長的農作物而言,不但有利於成長,品質也是一級棒。過去政府曾大力推銷馬祖的大白菜以及蘿蔔兩樣時令蔬菜,農政單位設計了精美的禮盒包裝,送禮很體面,內容也實在,但始終無法達到消費大眾化的目標,新鮮蔬菜本地的消費有限,外銷台灣又有保存、運送等等問題,若能改走加工路線,以未來的觀光客作為消費對象,除了豐富馬祖特產的內容外,也為農民的生計找到出路。
 蘿蔔、大白菜、高麗菜、地瓜四種農作物都是加工的好材料,目前已知有鄉親利用蘿蔔製作XO醬,口碑很好,而葉菜類最好的加工類別是泡菜,韓國泡菜在台灣大受歡迎,馬祖泡菜有何不可。至於地瓜,市售加工的僅地瓜餃一項,其實冬天做的地瓜餃要比夏天好吃,只有行家才知道,地瓜籤食品則尚未開發,地瓜燒更是潛力無窮,北竿就有民眾打算在板里開一間地瓜燒專賣店,現場製作、品嚐、銷售,如果行得通,板里農民種的地瓜還怕沒人要,一旦進入量化生產,原料需求量就會穩定增加,傳統農業都可以成為觀光的產業。
 研發特產是觀光產業的一部份,這方面地方政府已列為重點,這兩年就陸續有成果展現,但這些產品普遍缺乏的是有力的消費宣傳,以前宣傳主打魚類、馬祖酥,兩樣產品獨佔市場鰲頭。推廣農產加工,如果堅持原料在地,養活更多人,荒廢的土地也將再被利用。建立產業其實才是觀光發展的最終目的,沒有產業就沒有生計,發展觀光也只是走馬看花或少數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