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其敏特稿】地理位置、氣候因素差異,東引冬季生產的白蘿蔔、大白菜等蔬菜,味道特別甘甜爽脆,嚐過的人莫不稱讚。不過受限於生產難成規模,外銷或加工在現階段也難以發展的情勢下,白蘿蔔等農產品的主要出路還是要依賴當地軍民的消費,才能降低「菜頭」等自產蔬菜過度集中在同一時間採收,可能引發的滯銷風險。
東引農業人口不斷在減少中,自產蔬菜數量也隨著降低,但是受到駐軍人數縮減及台灣蔬菜進口數量日益頻繁的影響,東引自產蔬菜賣不出去的情形還是時有所聞。尤其身為冬令蔬菜的大宗,若無適度地進行促銷或市場調節,集中大量上市的結果,就會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即使是高品質的農產品,也難逃滯銷或眼睜睜任由腐爛的命運。
而今年的冬令大宗蔬菜已經陸續開始上市,預估在農曆春節前後會達到採收高峰,為防止「菜賤傷農」的情況發生,農業主管機關或農會機構有必要進行調查和預測,並有計畫性的採取促銷或市場調節,藉由市場機制的運作,讓弱勢又不瞭解市場資訊的農民,辛苦的收穫能夠得到合理的報酬。
過去的經驗,都是靠軍方提高採購來解決農產品短期過剩的問題,但是隨著駐軍人數不斷減少,及必須在短時間內一次購買過量的農產品,對駐軍而言也會形成壓力。務實的做法,應該是要提早規劃,讓菜頭、大白菜等蔬菜均衡上市,以及開闢銷售的管道,不要只將市場侷限在本地。
專注於生產的農民,對市場資訊的取得和分析並不在行,這個時候輔導的單位就必須發揮功能,並透過市場調查和銷售方法,幫助農民面對市場的變化。平心而論,以東引既有的耕地規模,冬令蔬菜會發生過剩,除了內需市場一下子消化不了突然增加的量外,來自台灣的進口蔬菜也一定程度壓縮了本地農產品的銷售空間,而且早期為照顧農民而實施的分配制度已形同瓦解。
在缺乏銷售管道的情況之下,農民更需要農會等機構適度地居中協調,掌握市場資訊,然後有計畫地幫助農民促銷農產品。東引高齡化的農業人口,談不上什麼競爭力,只是單純的希望之前的辛苦付出能得到收穫而已,誰又忍心讓這樣的期待落空呢!
高品質農產品也難逃滯銷命運 銷售機制、加工外銷 及早開發規劃
- 200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