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一向務農維生的北竿板里村,擁有全縣面積最大的農田,但種菜卻由主業變成副業,部隊人數減少造成消費萎縮是原因之一,但真正讓農民感受到壓力的是來自台灣、大陸的進口蔬菜,台灣蔬菜佔品質優勢,大陸則是價格低廉,想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地區農友只能從提昇蔬菜生產品質著手,重新拉回消費者的心,農田自然生生不息。
近年來,大陸進口的蔬菜以價格的優勢一舉擊垮本土農業,又因為台馬交通的便利,台灣蔬菜也摻一腳,隨著地區軍民消費水準的提昇,最近大家已經慢慢意識到食用來路不明的蔬菜可能對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南竿地區,民眾都不買大陸農產品了,蔬菜不是本地產就要指定台灣進口,雖然價格貴一些,但吃起來有保障,這股趨勢還會再蔓延,對地區農民而言,是一次重拾生機的好機會,只要能堅守品質,終究可以挽回消費者的心。
日前北竿一九三旅與農民座談協調,對於採購本地蔬菜,軍方表示誠意與善意。其實,對軍方而言,向那裡買菜分別不大,重要的是買一個安心,因此,農民不能把軍人當做消費的靠山,而是應該品質取勝,只要是真正好吃又健康安全的蔬菜,消費者沒有理由拒絕,當然,合理的價格更重要,如此方能創造雙贏局面。
目前全北竿軍民大約將近四千人,每天的蔬菜需求量理應讓現有農民有得忙,最大消費對象仍是軍中,而民間多半採買台灣或大陸蔬菜,如今軍中消費群拉回來了,民間還有努力的空間,不論是軍中或民間,大家都希望吃得健康,如果價格和品質一樣,民眾沒有理由捨近求遠向台灣買菜。板里農地很大,但蔬菜種類不夠多元,品質也不一致,種的菜若是想多撐幾天,結果嫩芽成老葉,消費者自然失去信心,農藥的用量也務求安全範圍,甚至全面推廣無農藥蔬菜,供貨品質能穩定,選樣能多元,慢慢就能使消費轉向,等到全島軍民、觀光客都吃本地菜之後,農民四季就有得忙碌,收入也更為穩定。
軍方協助農友度難關 提昇品質促使消費轉向
- 200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