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后道年年颱風受威脅 改變型式才能改善現狀

  • 2005-09-21
 【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北竿塘后道,這條興建在沙洲上的道路完工至今已將近二十多年時間,每年夏天的颱風都或多或少對道路造成損壞,這條道路究竟該如何改善,各界看法不一,在與大自然力量對抗的情況下,硬碰硬顯然是行不通的,唯有避開與海浪直接的接觸,才能一勞永逸。
 塘后道長度不及一公里,民國七十六年左右在前鄉長黃啟忠任內興建,王詩乾任內啟用,道路興建由當時的工兵營負責,基礎塊石從午沙水庫開炸而來,在道路興建之前,后澳與塘岐之間係由罕見的連島沙洲相接連,每逢大潮,前後港海水會接合,后澳對外交通也會因潮水漲退而有所不便,現在四、五十歲年齡層以上的鄉親,很多人都有涉水過沙灘的經驗,這種特殊的景象隨著塘后道完工啟用後已不復見,而沙灘地形在最近幾年也起了變化,這是與海爭地的結果。
 在沙地上建馬路絕非長久之計,原因是沙子會隨時漂移,再深再強的基礎,放在沙灘上都顯得微不足道,多年來,塘后道段最早的陽春路面,到後來加強邊坡、護基、強化路面等措施,一次比一次強,但終究不敵大自然的力量,這一次慶幸「娜比」颱風沒有來,否則大概連路面也不保,下一次會不會這麼幸運就不知道了。全球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不斷上升是不爭的事實,未來的塘后道將面臨更大的威脅。
 過去多年,塘后道的改善有多種建議方案被提出,包括故前縣長劉立群建議改道由機場跑道北側開路,搭橋跨越後港進入后澳村,前國大代表楊綏生提議地下涵洞穿越沙灘,以及多數后澳鄉親認為採高架橋墩方式等,最大膽且創意十足的建議是某工程顧問公司的專家建議馬路通通坑掉,塘后之間靠沙灘車做接駁,不但保有沙灘原貌,以沙灘車為交通工具更增加地方特色,上述的這些建議案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避開與海浪的正面衝突,比起現在任何強化基礎措施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