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專題/十年時間、十億經費 北竿白沙 今非昔比

  • 2005-11-15
圖/文:陳鵬雄
 白沙碼頭計畫緣起
 民國八十二年以前,馬祖對外交通以海運為主,台灣本島來的較大船隻僅停泊於南竿,各離島則靠小型船筏轉運,人員物質運輸十分不便。八十一年戰地政務解除之後,馬祖才算是正式對外開放,八十三年北竿機場開航,自此開啟馬祖空中便捷的交通管道,而北竿也成為馬祖地區對外聯絡及對內轉運之交通樞紐。地方政府為因應北竿機場開航之後南北竿間通航之需求,乃計畫開發白沙碼頭,本案經報行政院八十一年六月所核定「馬祖地區綜合建設方案」中「北竿白沙碼頭興建計畫」,預定興建水深負五米之碼頭一百公尺,以改善南北竿交通及促進北竿地區之發展。
 炸山填海 從無到有
 白沙碼頭一期工程所需經費四億七千萬元,由行政院交通部全額補助,財團法人台灣漁業技術顧問社負責規劃設計及監造,這也是北竿有始以來規模最大的公共工程,於八十三年七月十九日正式開工,由國內知名的海事工程廠商大棟營造承包,規劃工期五百五十個工作天,規劃工程內容有碼頭及護岸工程二九六公尺、負五米碼頭一百公尺、負三米碼頭四十公尺、護岸一五六公尺、防波堤一三五公尺、泊地浚挖、導航設施、港區照明等。配合碼頭所需大量土石方,於是開炸北側石山,往中澳口山坡開闢寬十公尺之聯外道路,炸山填海,工程浩大,白沙內灣填出目前的規模,大幅增加岸上可供發展的腹地。
 因應需求 繼續擴建
 一期工程完成之後,白沙成為北竿重要的海運門戶,除了擔任南北竿旅客出入港之外,時值地方建設起飛期,大批的砂石建材由白沙進入,短短幾年時間地方建設突飛猛進,白沙碼頭扮演關鍵的角色,此時也因為台馬空中交通運量大幅成長,南北竿往來旅客量增加,客輪船席不足,地方政府檢討經費將港務大樓前方海域改建成客船碼頭,政府又投資了三千五百萬元,歷時一年完成,漸漸形成目前人貨分離的碼頭使用分區。九十年兩岸實施小三通中轉,白沙頓時成為重要貨物集散中心,吞吐量直追南竿福澳碼頭,一期興建的百公尺深水碼頭無法因應實際需求,加上白沙地形面向西南,每年夏天的西南風造成客貨輪靠泊困難,因此才有二期的擴建計畫誕生。
 二期完工 港區完備
 白沙二期工程為馬祖國內商港計畫項下的子計畫之一,總經費二億七千萬元,由大豐工程顧問公司負責規劃設計,樺棋營造承包,九十二年開工,當時有鑑於福澳國內商港工程開挖造成景觀的破壞,白沙工程規劃採砂石外運的模式施工,開馬祖重大工程的先例,利用小三通由大陸地區進口填方所需的大量砂石土方,可避免地區自然山坡地再受建設破壞。二期工程項目以南碼頭及南防波堤為主,新建深水碼頭一百四十公尺,防波堤一百八十公尺,有效阻擋西南風,也增加可供三千噸級貨輪靠泊的深水碼頭一座。將近十億元的經費、前後十年的時間,白沙成為北竿地方自治之後,地貌改變最大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