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地區釣魚活動導覽(下)/文:曹祥官(馬祖磯釣協會理事長)

  • 2006-10-10
 *黑鯛、黑毛篇
 ※ 習性
 黑鯛屬於溫、熱帶沿岸雜食性底棲魚類,喜棲息於砂泥底之內灣水域和礁岩砂岸交會的水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幼魚期全為雄性,到了3~4年後,才轉變為雌性。食性為雜食偏肉食性,喜歡吃有殼的貝類,小型蠔類,小型蝦蟹等。
 馬祖常見的黑毛有粗鱗黑毛(俗稱菜毛)及細鱗黑毛(俗稱尾長黑毛或紅皮攏)兩種,二者最明顯的差異就是細鱗黑毛在腮蓋有黑色外緣。粗鱗黑毛喜在岸際礁岩附近出沒,一般夏天為葷食性,冬天為藻食性。斤級以下的小型細鱗黑毛常混在菜毛中上鉤,但長至四十公分以上時則喜歡在離岸稍遠的流溝裡活動。
 ※ 裝備及釣組
 磯釣黑鯛及黑毛的方法,以在岸際使用浮標辨別魚汛的「浮游磯釣」為主流,磯釣竿以號數區分其軟硬度,通常自零號至五號,號數愈大則愈粗、愈硬、愈重,視對象魚的體型及拉力而擇定,以一般體型的黑鯛、黑毛為對象時常採用二號上下(一點五號、二號、三號)、長度15~18尺(4.7~5.3米)的釣竿,並搭配可纏三號尼龍線150米大小的捲線器。
 各地釣場特性及對象的不同,衍生出許多不同用途的浮標,因而產生許多不同的釣法。目前馬祖地區最多人使用的,應該算是圓形(橢圓形、蛋型、水滴型、香菇型、飛碟型等)中通「圓錐」浮標,並採用半游動式釣棚方式下竿。完整的釣組,自母線至鉤子,依序為:母線、棉線擋、擋珠、浮標、防撞檔豆、卡拉棒或線擋、轉環或轉環鉛、子線、鉤子。以上各項配件,均可視對象魚之種類大小、水深、流速加以調整。
 ※標點選擇及釣法
 磯釣黑鯛及黑毛,選擇標點有三大考量要素:潮流、暗礁、白沫帶。多數魚類在找東西吃時都懂得利用海底礁岩為潮流的屏障,躲在周圍(特別是後方)伺機進食,或守在波浪打上岩石反沖下海時激起的白沫帶周邊,或甚至直接沖進白泡沫堆裏找食物。
 若找不到以上這些標點時,還有一個方法—同中求異,在一條平直無奇的海岸線上,不妨選擇有凹入或突出的位置為標點進行試探,往往魚群就躲在這樣地形有變化的地方。
 釣黑鯛時可採用較重的浮標,從海底向上調整試探,盜餌雜魚少時通常使用南極蝦為餌,小魚多時可就取材使用螃蟹或貝類,或使用黑格丸之類的鍊餌。釣黑毛則可選擇較輕巧的釣組,並從水域中層附近開始向下探釣,南極蝦是最方便的釣餌,但是海蟑螂對黑毛才有致命的吸引力,若有機會抓到海蟑螂時,不妨一試。
 浮游磯釣,還需搭配誘餌的施打,少量多餐持續的灑下誘餌,將附近的魚誘向標點並集中不散,才能持續享受搏魚的樂趣。
 *石狗公篇
 ※習性
 石狗公生活於較淺的岩礁底質水域。肉食性,主要是以小型魚蝦類為食物。成魚通常在20公分左右,可達30公分。石狗公通常都有固定的棲息地點和攝食範圍,一年四季都可以釣得到。由於石狗公並非是擅泳的魚,平常都靜伏在海底礁岩或珊瑚礁之間,把身體偽裝成和周遭環境相同顏色,靜待小魚、小蝦之類食物游經面前時衝出吞食。牠的體色會隨棲息環境的不同而變化,由於淺海海底光線足,在這種環境中棲息的石狗公體色比較暗,有些更與珊瑚礁的外表無異。深海海底光線暗,有些地方更完全無光,這裡棲息的石狗公體色也常呈鮮艷的朱紅色。
 早春時節比較容易釣到牠,應該是進入牠的繁殖期,這段期間親魚攝食意願比較高,此外,許多釣場在冬天因為長時間天氣惡劣,岸釣者無法接近垂釣,深海區船隻也無法前往釣捕,魚源因此獲得自然補充的緣故。
 ※標點選擇及釣法
 岸際探釣石狗公,是最為無拘束的釣遊活動。裝備方面不必太講究,手竿、磯釣竿、投竿,甚至竹竿都可以,只要有足夠長的母線、一顆鉛錘、一條粗短子線綁綁一門大鉤,即可沿著礁岩或礫石海岸邊走邊敲底探釣。石狗公吃餌貪饞,不論南極蝦、蝦仁、小卷或魚肉牠都愛吃,但一般以蝦仁或小卷最佳。
 近海船釣時,首先應找到「瀨區」或水下暗礁多處,釣竿選用7~9呎船釣竿或路亞竿搭配中小型捲線器,釣組宜採用「倒吊式」,2~3門鉤,釣餌可用南極蝦、蝦仁或小卷肉片,甚至小型橡膠軟餌效果也不錯,下餌後感到鉛錘觸底後頻頻上下晃餌,感到抖動或拉扯即為中魚。
 *結語
 釣魚是讓許多人上癮的休閒活動,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事實上,東引的夢幻之魚—石鯛、莒光的嘉臘、船釣赤點石斑、底釣春子、水鮸…等等,還有許多魚種及釣法無法一一詳述,因限於篇幅,以上僅就馬祖地區最常見的幾種釣遊活動對象魚及裝備釣法做粗淺的介紹,希望能藉此帶領有興趣的朋友進入馬祖海釣的世界。
 最後,再次提醒您,平安回家才是最大的豐收!並請隨手放生小魚、帶回垃圾,共同永續經營馬祖這個僅存的釣魚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