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專題/金門作為「一國兩制試驗區」之芻議(上)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

  • 2006-11-28
 編按:在兩岸長期意識型態牽絆下,金門提出廿一世紀新台灣出路—金門作為「一個兩制試驗區」之芻議,其主要目的在於建置一種跳脫於當前台灣法規對於離島發展束縛,是以特區、特有之法令,建構特有制度,取兩岸制度之長,列為「特殊行政區」,為兩岸重新開啟另一種互動選項,謀求新的發展,實現兩岸雙贏。
 這個「一國兩制試驗區」議題,與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實施的「一個兩制」政策不同。
 同屬離島、屬性相同的馬祖,可以就此議題討論,冀望金馬人有共同新的思考。
 茲就二十一世紀新台灣的出路—金門作為「一國兩制試驗區」之芻議全文刊載,以饗讀者,並祈金馬人民理性討論、冷靜思考,俾能凝聚共識,為尋求金馬、台灣與兩岸前途共同努力。
◎一、前言:
  金門的特殊歷史和地理位置,使她成為現代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個地方。在漫長的兩岸內戰中,金門曾經扮演了戰地最前線的角色,使得人民承擔了無比的壓力,犧牲了憲法上賦予的各種基本人權和自由,忍受了民生經濟發展上的諸多限制。
 由於目前整個國內與國際的政治氣氛傾向於和解,加以大陸方面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兩岸也已經同時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如果金門能從過去的「戰地政務試驗區」、目前的「兩岸直航試驗區」,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國兩制試驗區」,或許能為海峽兩岸的政經發展提供更大的經驗證明,並且真正為金門地區帶來更大的經濟獲益。
 無論從金門本身的角度來看,或者從中國兩岸的角度來看,把金門建設成為一個「一國兩制試驗區」,都有著巨大的正面意義。
 誠如炷烽在第四屆縣長就職演說中報告,「過去我們團結奮鬥的歷程都是在推動著歷史向前邁進,戰地政務的結束,金門已經不再是戰地,『小三通』的開拓與前進,金門終不能永遠是離島;:::未來四年,我們將以無比的信心與決心,致力善用地理區位的優勢,繼續爭取金門真正成為海峽兩岸經濟發展及促進兩岸和平共榮互利的平台,採行兩岸政經制度之所長,並以金門實驗之結果,作為未來新中國宏規遠圖之借鏡。:::全體鄉親必須凝聚共識,團結、融合,全力爭取兩岸政府對於中轉政策的支持,方能突破枷鎖,解除桎梏,謀求永續發展,這是必然的選擇,更是歷史的歸趨。……開拓金門的生機:使金門成為兩岸中轉的明珠……。扮演兩岸橋樑,落實和平特區:爭取中央委由地方立法,促使小三通人貨往來正常化,成為免稅特區與自由貿易港,達成非軍事化特區之目標,讓金門國際化、和平化。」這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二、金門為「一國兩制試驗區」之歷史回顧
 第一次:自民國45年6月23日起至81年11月7日止,金門實施了長達36年的戰地政務體制,此前,金門一直都是中華民國的政治試驗區。這一「戰地政務試驗區」的地位,使地區人民的犧牲與苦痛,更具備了法律上的理由。迄今,戰地政務的諸多束縛,對於居住在此150平方公里土地上、近7萬人口而言,仍然深深的影響著他們的權益。
 第二次:隨著兩岸關係的逐步解凍,民國90年1月2日本縣在中央的政策規劃下,又進行了新的試驗。這一次試驗的內容是「試辦兩岸直航」。五年來,試驗獲得了重大的成功。超過五十萬人次成功、順利地往返於金門和廈門之間,金門再度為臺灣人民提供了安全和便利。但是,由於試驗政策的侷限性,就本縣獲益而言,實甚有限。
 對於上述兩次的實驗,其共通特性在於:政策的實施地點在金門,實施對象是此地居民,雖然如此,卻從不以金門人可以接受的角度、利益去思考,政策的規劃,僅繫於中央的指令,金門始終擺脫不了工具性的桎梏。
 當然上述政策固亦不乏正面效益者,如因戰地政務時期的封閉,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依賴軍隊所形成的消費規模,提昇了金門的總體經濟能力;至如後來因「小三通」之便,而使沉寂多時的金門街頭,景氣稍見復甦,再為撤軍後之金門經濟,注入新的發展力量,縱使其各方面仍極有不足。
◎ 三、金門實施一國兩制的可能與實踐
 金門實施一國兩制的可能,固非無的之見,證諸:
 (一)民國89年2月22日陳水扁總統前來金門,陳水扁先生於競選總統時提出「將以金門為三通的前奏曲,金門升格為直屬行政院的特別行政區」的主張與承諾。
  (二)行政院研考會對金門成立特別行政區並曾發表研究報告,尚非不可行。
 (三)近年來中國大陸政策演變逐步走向開放,國家建設突飛猛進,經濟發展力道強勁,印證了共產主義走向具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對國際社會之和平演進,產生了舉足輕重之影響力。前此,中共對北韓核彈試射事件,即基於維持區域穩定之理由,持續進行外交斡旋,對北韓表達了前所未有之堅持,由此可見,中國對於和平的態度與追求,已與往日不可同日而語。
◎四、「一國兩制試驗區」的定義
 「一國兩制試驗區」究竟何義?長久以來,大陸當局所謂「一國兩制」是以保留台、港、澳一切法規制度的前提下,將台、港、澳列入中國的主權範圍之內。
 但是,此與我們所說的「一國兩制試驗區」,究非相同。其主要目的在於建置一種可以解逸於當前臺灣法規制度對於金門發展的束縛,是以特區、特有之法令建構特有的制度,取兩岸制度之所長,將金門列為「特殊的行政區」,以利發展,並為兩岸重新開啟另一種互動選項,謀求新的政治發展可能,實現兩岸雙贏。
 至於何種具體法令應被適用,何者不被適用,則必須在金門獲得兩岸正式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先劃定「選擇權」的基本限制。例如,金門不能選擇一種「第三方國家」的法令規制,以該第三方國家的地區身分進行管轄,即應係明顯的底線之一。
 當然,金門「一國兩制試驗區」的主權歸屬問題,必須先被兩岸擱置或規避,否則將無法遂行。
  一言以蔽之,此一構想之意義,就是要將金門建設成為一個「有長久臺灣法制背景的大陸沿海特區島嶼」。
◎五、利弊分析
 經深入分析後,金門作為「一國兩制試驗區」的優點甚多,壞處則較少。就好處而言:
 第一、人才和物資的利用管道將可大開方便之門
 金門的發展限制,人才和物資都是主要問題。由於地利之便,如果金門成了上述試驗區,兩岸人才都可以自由往來金門工作,相信很多一流的人才會前來金門任職或創業,並充分利用此地的兩岸都方便提供的物資。
 第二、法令制度上的特殊需求可以被滿足
 金門的發展困難之一,在於臺灣的許多法規只適合臺灣地區而並不適合金門地區。例如進出口物資的管制、人員(特別是公務員)往來的許可、犯罪防制的措施、衛生檢疫的程式:::等等。何況,臺北的立法院、行政院等立法和行政命令制訂機關,往往在有意無意間,忽略金門的實際需求,而後再以適於臺灣的理由來否定現階段金門的需求。如果本縣得以獲准自由選擇適合地區的法規制度,不必處處仰賴中央的立法和命令,金門將可以享受到特別的法令為金門帶來的特殊利益,不再受制於低效能的立法與行政命令,發揮及時制法的功能,帶動政經發展。
 第三、在世界貿易組織中的合作關係,將可獲得提升
 若金門可以採用適當的大陸法制,其結果將可以讓大陸地區的貿易活動與金門結合,成為共同的經濟體;同時,由於金門也採用適當的臺灣法制,即可同時與臺灣的世貿組織活動合為一體,高度的自由化之下,就可能減少金門與兩岸間的貿易糾紛,成為最適合設立母公司或營運總部的地方。在金門試驗中,兩岸也可藉以提升雙方在世貿組織中的合作關係。
 第四、自由港經濟活動的加速成長可以預期
 由於特區,金門即可成為大廈門地區周邊之自由港、減免不必要的關稅、增加環保概念的產業、提高就業率、增加縣民收入:::。相與成就,提昇金門經濟活動的健全與活絡。
 第五、兩岸的緊張關係將可澈底消滅
 這是兩岸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過去由於雙方的互不信賴,因此很容易發生關係緊張的事故。但是,如果金門成了試驗區,兩岸的交流、認識、理解,將很容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減少兩岸因誤解而產生之敵對性。
 第六、未來和平統一後的法律衝突問題,可以獲得試驗性的解決
 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在不斷的被討論中,如何解決長久以來各自發展中的法律所形成之適用衝突問題,是其中最大的挑戰,必須有一定的實證經驗啟發,才能在事前預為因應,解決法律衝突之問題。香港和澳門結束殖民後回歸中國,固然提供了可貴的經驗,但臺灣究與港澳不同,並非外國之殖民地,反而是比中國大陸更領先的民主法治社會;因此,由金門擔任試驗區,在自由化過程中,體驗法制衝突的實境,發掘問題,解決管轄、選舉法規和強制執行程序的實質問題,將是兩岸未來調節法律關係時的重要經驗資產,必然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兩岸法律糾紛。
 就壞處而言,可能就只有一個。就是這一構想的創新程度太大,衝擊層面不可預測,可能會造成社會法制的混亂期,其於一定的時間內,將使人民和政府官員感到無所適從,在新法令規制的實踐過程中,形成重大的社會成本。
 但是,嚴格來說,這不正是我們希望在金門這樣的小島嶼地區進行試驗,以減少對於臺灣地區未來直接衝擊的目的嗎?何況,正因為金門的人口與幅員較小,試驗易於在不斷調整中順利進行,有利於政策評估,避免社會損失。就此而言,這個壞處,亦難謂之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