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馬祖研究學術論文發表會之一

  • 2010-10-05
馬祖列島軍事基地之紀念性研究
—由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戰役紀念性探討馬祖軍事文化遺產之前瞻性與潛力
文/林蕙玟(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助理教授)
資料提供 / 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續昨)因此,構成軍事文化遺產之一的紀念物是需要架構在有形的「歷史性價值」、無形的「精神價值」以及「時代性」之上;紀念性的意義所奠基的是藉由有形與無形紀念物,以及紀念行動所構成的,這些紀念物應具有時代性的意義,並且呈現由集體力量而轉化的象徵,並忠實地訴說該時代所經歷的事件,並能夠為歷史做見證。
 三、紀念「戰爭」還是紀念戰爭的「時代」?
 此研究的主要論點是在於作為見證一個身處於海上受到全球政治局勢而轉變自身訂位與角色的馬祖列島,是一處見證戰爭與和平的太平洋島嶼。雖然未曾在此陸地上爆發慘烈的戰役,但在島上卻處處能夠發現呈現時代性意義的有形與無形紀念物。馬祖在民國38年以前是海上孤懸隔絕的島嶼,但是到了40至60年代,則是駐屯國軍與國共對峙,當時因國民政府轉戰台灣,為保全國家合法存在的地位,而以國家干預、介入地方事務管理,以及實施軍事管制方式,於地區內增援兵力達4萬人,積極經營作為戰地前線。到了60至70年代,國家積極介入地區民生物資的調節,避免物價振盪波動而造成戰地前線內鬨。直到民國70年統計,居民與軍人的比例已達3:10,馬祖成為台閩地區居民少於軍人的地區,軍人成為馬祖地區重要的社群。當時的軍人因為積極備戰,除了歇戰之時也參予地方實質空間的營造與生產。並且透過軍事化民防組織來鞏固地方政治與社會安定。
 軍民共同在馬祖列島上生活數十年,共同經歷過戰爭前後的洗禮,這樣軍民共生的狀態也成為馬祖列島在世界上特殊的案例,更是成為軍事遺產很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馬祖列島的軍事地景是顯現冷戰時期人類以順應原險峻的自然地質與山形,以人力與空間形成互動,將馬祖地區形塑作為防禦與守護的軍事要塞。馬祖附近的上空雖曾爆發三次空戰- 閩海空戰(民國45年)、平潭空戰(民國47年)與馬祖空戰(民國47年),在馬祖列島土地上並未曾爆發過戰爭。因此,我們則能容易將金門與馬祖列島在台海危機期間扮演國防前哨的角色進行區分,曾於該時期作為中美之間國際政治外交政策下的工具與籌碼,從金、馬兩地區的戰略意義與軍事地位中則能夠瞭解中共軍隊施行之沿海島嶼的軍事策略,也藉由金門地區與馬祖地區,分別在曾經爆發過海上與陸上戰爭,以及未爆發戰爭的歷史事實上,理解到兩者具有不同的角色之具體實證。
 因此,我們尋找軍事防禦基地的紀念性並予加以維護,是為了留給後代可以不需要從早已被破壞的具有時代性意義的土地來找尋屬於這塊土地以及我們的過去,而是能夠讓未來的史學家也能夠將從目前所留存的實體防禦構築物獲得的知識/資訊,以及屬於我們這一代人民對於過去那一段歷史所抱持的態度與詮釋。因此,我們則無法以「慘烈的戰爭是否曾經在此處展開、是否有戰爭的痕跡,或在這個土地是否留下戰爭破壞的證據等」的方式探究此軍事基地的紀念性,而是聚焦於馬祖列島作為台灣冷戰後的前線之意義上。
 軍事文化遺產的建立可藉美國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的成立過程中整理出,由戰場變成紀念場所將經歷的幾道程序,也就是:成立「組織」、「紀念」失去、保護國家「歷史」、以及後代「傳遞」等。並且配合美國國會的審議,在採取維護行動時則訂下五個方向:第一,協助代表美國8次革命的7個州設置紀念物的募款行動;第二,嚴格審議與之相關的配套計畫案;第三,委員會進行安排並計畫與革命相關的研究與評估;第四,依照審議委員會的方式將戰場分為兩類;第五,建立國家委員會來進行指導工作。以上是在建立軍事公園的初期轉變階段,在戰役結束後,一方面悼念為國失去生命的將士,另一方面進行戰場與軍事設施相關的研究,藉以保護屬於國家的歷史。在戰爭結束63年之後的1926年,開始通過了針對所有在美國領土上發生過戰爭的痕跡與紀錄進行調查,其中也包括軍事設施的註記。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在滿足紀念陣亡將士以及戰場之後,是由個人或少數的紀念行為進一步提升為保存國家的歷史,最終達成將歷史完整地傳遞給後代的過程。
 這些具有時代性精神的、不可替代的軍事遺產需經歷一些必要的過程,讓此處的價值與紀念性的意義經過不斷的被研究、討論與下定義,在所有可能的關係人(軍事設施的所有人、地方政府、民間組織、在地居民、訪客)之間多次的合作與協調,共同建立屬於馬祖的軍事文化遺產的紀念性意義,並共同維護此處的價值。如同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在起初時,也是在戰役之後由設置紀念物開始,逐漸意識到國家歷史的重要性以及之於全國人民的價值,將軍事戰場中的歷史性構築物、遺址、聚落遺跡、戰場上的軍事設施等一一進行調查與研究,並將這些軍事設施視為是延續歷史文化遺產最重要的元素。當,對國家的戰場或軍事基地的一切進行維護與保存時,該國家或民族對於其國家的認同感將會更加提昇。
 四、 軍事文化遺產之紀念性意義:潛力與重要性
 自從1999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COMOS所屬的「國際歷史場所與紀念物委員會」,開始推動針對沿海地區軍事要塞的文化地景進行調查研究,將沿海軍事要塞以系統性與較完整的方式做紀錄。其中,資料完整且深入的案例則屬美國舊金山「金門國家公園」的軍事基地調查研究與保存與維護手冊,在維護手冊當中提到指認具有歷史性的軍事基地的維護過程,是一個跨多項領域的專家所共同合作的過程,也是最終能顯現與保留軍事基地之歷史重要性價值的必要過程,其中包括「沿海防禦基地的歷史與維護」、「工事的工程、設計與經營課題」,以及「方法」等。此與美國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以設置於戰場上紀念南、北兩方的戰役紀念物來追念屬於象徵全民和解的紀念性有所差異,反而在實質的殖民風格的戰爭工事建築、構造與工程上為其顯現紀念性的重點。該年的研究報告中將舊金山與西北沿岸的海岸線防禦統進行建造風格與其防禦性在歷史與地理位置兩部分進行關聯性的研究,將軍事基地上有形與無形的證物與歷史連結,並找出與世界史相關的價值與地位。此研究導引藉蓋茲堡軍事國家公園為啟發,能夠分析軍事要塞在歷史上多次戰役中的重要性,並提出軍事要塞的保存與維護的規則與指導的方針,使作為軍事文化遺產的潛力得以發揮。這樣的方式也能夠讓我們對於軍事基地跳脫單純僅由實體構築物的完好與否,以及是否爆發戰役等標準來檢視這樣的歷史場所,反而將其置放於歷史性與時代性兩者交會的向度來發掘,屬於該國家或地區的重要意義。
 因此,這些歸納與整理的調查研究資料也可提供思考馬祖列島的紀念性,而在對於具有防禦性角色的軍事基地作為軍事文化遺產所具備的重要性上也將有很大的幫助。其中有一項重點是,將軍事要塞基地以面狀軍事景觀的概念來看待,也就是當一處軍事基地的景觀,具備成為軍事文化遺產的條件,必須在與軍事相關的景觀這部分是屬於較完整的、為面狀的空間,這空間需看到人民與該處在戰役期間相互與緊密的關係,我們也可將範圍較廣的基地視為如國家公園的特性來看待,並且從其天然的地形、歷史的角色、風景與再創性價值等幾點來檢視其軍事基地的潛力與重要性。軍事文化遺產所涵括的範圍,除了第二章所討論到的有形的與無形的紀念物之外,其周遭的聚落、鄉鎮也是構成完整的軍事與文化地景。軍事文化景觀的價值在於:防禦要塞的歷史成為觀光旅遊的特殊目的、由現存的軍事設施所構成的軍事地景也同時告訴來訪者關於此處的過去,以及在作為和平的時代所應該了解到歷史告訴我們的故事,具有提供訪客對於此處感到愉悅、理解、並進而欣賞屬於我們的歷史。
 當然,馬祖列島上所有的軍事設施與工事的維護也成為重要的課題,當整個馬祖地區的軍事戰略價值在世界史中被突顯出來,則能夠開始對於這些防禦工事實質的維護與保存內容自然顯現出清晰且具有客觀判斷力的基準,並且也可藉由分類的方式為各處軍事基地或戰場進行獨特性的區分,例如太平洋戰線之各國家與島嶼之軍事文化遺產。以下則提出參考美國蓋茲堡軍事國家公園的模式讓區域性的軍事文化遺產作為分類可行性的啟發:第一類,只要是戰役值得在建立國家軍事公園之際進行紀念的行為者。這些應是具有特殊的在政治與軍事上之重要性,並且能夠引起範圍較廣的興趣與注意,並且這些戰地也需要有值得被維護與保存的軍事設施並值得近一步進行更深入與延伸的歷史研究者,以及在進行追念的行為(設置紀念碑、紀念館、舉辦紀念活動等)時,仍容易與發生的之地點產生關聯性;第二類,則是戰場/軍事基地具有足夠的重要性並能夠支持作為歷史場所的軍事文化遺產,此類型還能夠準確地再分成兩個部分:子類型1、 凡是屬於此類的軍事文化資產區不需藉由紀念物的設置(包括碑文或一連串的註記方式)來確保呈現戰線的地點者;子類型2、 凡是屬於此類的軍事文化資產區值得經由建立紀念物的形式(包括紀念碑、碑文或註記)來指認戰役發生的地點者。因此,我們可藉由美國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在作為美國國家公園中以影響美國歷史之重大事件的分類方式進行延伸,將軍事文化遺產的價值提昇至與東亞歷史之斷代的國際戰事相等的角度作為啟發。
 如此,則能夠尋找到馬祖列島作為軍事文化遺產的潛力與重要性,此最終目的並不只是在於區域性的軍事文化遺產上佔有一席之地,還可提供更具有延伸性的觸角作為讓與政治、軍事、國際關係等專業的學校與研究者再繼續針對歷史研究繼續累積多方面的成果,不僅是研究成果的累積,更是塑造人民對於國家與區域認同感的重要元素。
(未完待續)